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最終章 共和(上),官居一品,三戒大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忽視南京的官員。

然而從萬曆初年開始,情況漸漸發生了改變。因為改革的需要,至少是以此為藉口。大權在握、無人制衡的沈閣老,悄悄增加了南京政府的權力首先是在推行考成法時,以大明疆域遼闊,北京對南方的官員考核不利為由,推行南官南考,北關北考,也就是把對南方官員的考核,交給了南京吏部和南京都察院,這自然使兩大衙門權威日重,以至於南方官員不怕北京部院,只怕南京部院。

但最根本的,還是在一條鞭法改革中,為了實現財政的〖中〗央總收總支,成立了“度支全國錢糧總司”簡稱“度支總司”由戶部尚書任度支使,南京戶部尚書任副使,在兩京分設南北總庫,在全國各省設立分庫。規定各省所收稅銀,除規定作為地方費用的部分,一律先行解送分庫,再由南北總庫統籌買辦。

這是公然賦予南京財政大權,誰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自然惹得北京的官員很不滿意,但當時沈默如日中天,說一不二,他只說一句:“誰都可能有去南京當官的時候。,就讓所有人都閉上嘴。

有了財權,南京六部便相繼盤活,基本上南方的事情,南京各部就料理了,只需要向北京報備一下。

當時就有人痛心疾首說,百年之後,大明若是出現南北朝,首輔大人就是罪魁禍首。

沈默卻笑道,百年之後的事情,誰能說的準呢?

總而言之,他對南京官場可謂有再造之恩,幾年之後,南京官場便不再是人人視若畏途的冷衙門,加上南京比北京優越的多的自然條件和物質條件,許多官員在北京謀不到理想職位的時候,便會選擇到南京為官。

萬曆八年,沈默丁憂,人們預計南京官場的短暫春天也將過去,畢竟換了哪個皇帝,也不可能容忍這種事實上的南北分治。然而後續的發展,卻讓預言家們跌碎了眼鏡。

因為一上來,北京官場就跟皇帝頂起牛來,雙方是互不相讓,大打出手,真叫個飛沙走石、屍橫遍野官員被貶出京城,去向八成是南京。還有不少官員,不願參與到和皇率的鬥爭中,選擇暫時明哲保身,更是將南京視為最佳的避風港。

而且南京的官場,行事也愈發低調起來,原先每次政潮,還不甘寂寞的正當排頭兵,這罵皇帝的奏章卻很少,即使有也能看出是抹不開情面的應景之作。好像大家真的不關心京城的爭鬥,在盡情享受那旖旎的秦淮風月一般。

這讓萬曆產生一種錯覺,好像南京的官場很乖,混蛋都在北京一樣。再說他光收拾北京的刺頭就忙不過來,也樂得南京官員風huā雪月。

他也倒想透過重新分配權力,引起兩京官員狗咬狗。結果北京的官場堅決不上當開什麼玩笑,正是建立統一戰線、槍口一致對外的時候,想用這種低階的法子讓我們分裂,也太小看俺們了吧?

所以這幾年裡,南京的字場算是風景這邊獨好,但低調的讓人幾乎忽略他們的存在。無論是之前的君臣之鬥,還是之後的抗稅鬥爭,都聽不到南京官員的聲音,被報紙稱為“奇怪的沉默,。

人們相信,這與南京七卿有關係。

南京左都御史,吳百朋。

南京吏部尚書,陶大臨。

南京禮部尚書,金達。

南京戶部尚書,餘有丁。

南京兵部尚書,吳兌。

南京刑部尚書,孫丕揚。

南京工部尚書,曾省吾。

翻開這這七位南京官場領導人物的履歷,就會發現,他們都是實幹型人才,只有何時何地立何功勞的記錄,卻在歷次政爭中,沒有闌發任何政見。這種“專幹活、不挑刺,的人才通常被成為循吏,是統治者的大愛。

這麼一群老實孩子,換了你是皇帝,捨得動他們麼?

槽來打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凡塵如夢

陳小愚

望闕臺

冬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