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章 歷史的車輪(下),官居一品,三戒大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分,的基礎上,他又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認為與其把天道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倒不如將其當作一種物來畜養它,控制它!與其順從自然而頌揚自然,為何不掌握和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來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自己服務,強大自身,戰勝自然呢?

在徹底否定天命的基礎上,他又否定了虛無的命運學說,他說‘人生的好壞,不是由先天註定的,而是由人們後天選擇什麼道路決定的。與其相信命運註定,不如選擇正確的思想方法。”

並且對‘思想方法”即是認識的方法,荀況一樣有卓絕的認議。首先,他說:‘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明確提出了人是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的;事物是可以被認識的”這一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前提。

然後,他說人們認識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個片面所侷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只有全面認識事物,才能使認識符合正道。強調了認識事物的規律,要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一一他強調應該由對事物全面的感性認識開始,然後理性思維才能對各種感覺進行驗證和抽象;如果感性認識都是錯誤和片面的,又怎能認識到正確的規律呢?所以人的知識才能不是天生,而是後天學習積累的結果,這也駁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是認識論的唯物主義。

正因為有如此認識論,他才能從▲人時物質生活的基本要求”作為對社會研-究的起點,反對孔孟空談仁義道德,而忽視人的根本需求,這唯物主義在社會生活方面的體現。

為什麼在兩千年前,東西方的哲學如此不謀而合,就連分歧都那麼相像呢?因為事物的本質規律,不會因為在東方或者西方,而有任何改變。所以在文明到了一定程度,人類的思想必然會一路虔誠的追隨天意,得到心靈的滿足;另一路則關注自身,以強者的心態面對一切。

這兩者本就是陰與陽、天與地,其實分不出高下。作為沈就來講,二十年前,他堅定不移的唯物,再到十年前,他確信無疑的唯心。但現在他不再非此即彼了,他認為在對待社會與自然的方方面面時「有時候要唯物,有時候要唯心…敬畏天道,但不能盲目恐懼,自強不息,但不能不計後果,這是他自己的認識論……

在這種認識論的指導下,沈就對過往的歷史進行了反覆的推敲與抽象。追根溯源,他發現從西漢以來,華夏文明的進步便放緩下來,尤其是科學的發展,呈一種千年停滯的狀態,這必然是那個時候出了大問題一一便清晰的指向了董仲舒和飽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個學術上排他,政治上的禁錮,更是哲學上的謀殺一十它以孔孟的名義,謀殺了墨荀。自此中國人的主流,便是徹底的唯心,間或有一二唯物的喊聲,也激不起任何浪花。

且不論唯物唯心誰高誰下,在歷史的長河中看,選擇了唯心「人類的高階智慧便封閉了對天地萬物的好奇心,也不會再費力去追尋事物的真相,淡化了對物質生活的追求,轉而去窮究天道至理。一代又一代的孔孟門徒,無不堅信天道的存在,才能摸到它的門道。

他們相信,探索天道要遵循▲盡心、知性、知天,的過程一十唯心無物,皓首窮經,潛心研究聖賢的言行,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探求,擴充自己內心固有的良知、良能,如此日積月累,皓首窮經,或許某一天,會得領悟天道,然後便可瞭解這世界上的所有的奧秘,看透所有偽裝,通曉所有知識,天下萬物皆可歸於掌握!

這便是‘道”它是天下所有規律9!j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只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瞭世間所有的一切。做到的人便是聖賢,所以稱聖賢之道。

絕不能否認這種方法,因為真有人做到了。最早的是堯舜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凡塵如夢

陳小愚

望闕臺

冬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