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七五章 多事之秋 (上),官居一品,三戒大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議,把河道收窄這真是讓人匪夷所思,治河的常識,都是擴寬河道才有利於排水,哪有嫌河道寬的?這不是老壽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煩了嗎?
朱衡不同意,潘季馴便對他說,自己透過觀察發現——黃河之所以連年氾濫,是因為水中泥沙含量太大,進入平原地區後,水流放緩,泥沙沉積下來,結果河道逐年升高,變成了岸上河。為了防洪,只能把河堤也越修越高,稍有不慎一旦決堤,後果就會極其嚴重。
這一點,只要是在現場的,就深有體會,不用他講,朱衡也明白。但潘季馴的重點在後頭——他說,現在時間太緊,我們根本不可能再去築堤了,要防洪的話,只有把淤積的河道通開了,只要河道降低了,不比築堤還管用嗎?
要降低河道,就必須除掉河裡的泥沙,這道理朱衡還是明白的。但關口是,怎麼除沙呢?用人來挖,那難度可比築堤大多了,朱衡苦思冥想,終於醒悟,潘季馴要收緊河道,正是為了加大水的衝力,便可把河底的泥沙沖走,達到降低河道的目的。
道理雖然明白了,但朱衡還是不敢拍板,他對兩岸的大堤,實在沒信心……只要想想,原先工部是誰的天下,就知道朱大人為何會這樣了。
潘季馴說這法子不傷堤岸的,你只管拍板就是,出了事我負責
朱衡說你負得起嗎?便親自將大堤兩岸仔細勘查一遍,反覆推敲過後,這才同意了潘季馴的方案——於是奇蹟出現了,收縮河道之後,這段黃河非但沒有決堤,河道也果然降低了數尺。除此之外,潘季馴還發明瞭一種叫滾水壩的洩洪設施……他事先選擇了幾個個低窪地區,當洪水過大之時,即開啟該處堤壩,放水進入,以減輕洪峰壓力。加上朱衡豐富的經驗,為他查缺補漏,統籌安排,結果這年的黃河沒有再氾濫,安安穩穩捱到了枯水季。
於是潘季馴的名聲鵲起,大有超過朱衡的趨勢。而朱衡的聲譽,則進一步下跌,尤其是採用了潘季馴的‘束水衝沙法’之後,朝野上下都認為,潘季馴是對的,朱衡堅持開新河,是錯誤的。
九月二十三日,工科都給事中王元春等又上疏劾朱衡,並要求罷免朱衡。是時,當初支援朱衡的何起鳴,也改變自己的看法,以為故道可開,新河不可取。一時間,朱衡處境很不好過,讓一直保護他的徐階大為傷神。
~~~~~~~~~~~~~~~~~~~~~~~~~~~~~~~~~~~~~~~~~~
更讓徐階惱火的是,想要冷處理都不行,因為有個高拱死死揪著不放,說自己偏袒門下,有失公允,非要把朱衡拉下馬不成。其實是因為朱衡曾經數次讓高肅卿下不來臺,高拱這人,睚眥必報,眼下看到機會,哪能輕易放過。
徐階當然不答應,因為朱衡的才幹清廉,都是朝野聞名的,徐階也將其視為骨幹棟樑,豈能自毀長城?於是不顧體面,和高拱據理力爭,但上海人哪有河南人嗓門大?何況人家還是兩個河南人,郭樸和高拱向來同聲相和,而李春芳呢,雖然對他執弟子禮,可從來不幫忙吵架,頂多不痛不癢的勸幾句,一點用都沒有。
如此吵一早晨下來,徐閣老早已是筋疲力盡,坐在那裡好半天才緩過勁兒來,看著自己兩個學生,意味深長道:“叔大拙言,為師老矣你們得早點擔起責任了。”
兩人不知老師具體所指,只能道:“老師松柏長青,精神旺健,大明的江山,全靠老師照應呢。”
徐階有些消沉道:“積陰冥迷,非薄力所能抉;濁流奔放,非寸膠所能澄,徒積年歲,竟無補益。我這代人是不行了,還得看你們年輕人啊……”說著打起精神,笑道:“大清早不說這些掃興的,叔大拙言,你們聯袂而來,是為了那些宗室勳貴吧?”
兩人點頭,沈默輕聲道:“老師,學生儘量安撫那些人,可若是一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