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一零章 禮部,官居一品,三戒大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佔8嘉靖四十二年深冬,轉眼間。沈默到禮部上班,已經兩個多月了,和上司同僚間,相處的極為融洽。
其實想不融洽都難,因為禮部尚書嚴訥和左侍郎李春芳,都是朝廷有數的老好人,加上沈默這個向來好脾氣的右侍郎,有這三位堂官坐鎮。一時間禮部上下一團和氣,被京官們稱為“菩薩滿堂”雖有戲徒之意,卻也著實成了中下層官員嚮往的地方。
當然,禮部能一團和氣,也跟其職責有關大體可分三部分,一是負責考棄、嘉、軍、賓、兇五禮之用,這也是禮部之名的來由;二是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三是負責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都是些斯文至極的事情,所以才能保持心平氣和。
要是換成負責全國工程的工部,或者負責錢糧收支的戶部,或者負責全國刑名的兵部;負責官吏任免的吏部;負責全**事的兵部,再或者專門告狀彈劾的都察院”你就是想心平氣和,也不可能啊。
在禮部的三大塊事務中,嚴訥總攬全域性、主抓“禮,儀,這也是禮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不小覷這些後世看來無用的東西,因為在這個,年代,禮,是立國之本!
《禮記》雲:“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師服雲:“禮以體政,;孔子說:“為國以禮”;晏嬰說:“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左傳》引君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女叔齊雲:“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荀子云:“國之命在禮。
可以說,以禮治天下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堅信“國之治亂繫於禮之興廢。所以荀子說:“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
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智勇,以功為己”按沈默的理解,便是以禮為綱,可以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使人們懂得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並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他們在家族內的身份和社會、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
所以說,禮和禮治,是這個儒家社會的構築基石和行為準則,而禮部。作為管理和踐行一國禮制的最高部門,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也正因為禮部尚書,都精通一國禮法,並有豐富的禮治經驗,所以才會成為入閣為相的前提條件。
所以說,在袁姊病故,內閣獨相的形勢下,嚴訥幾乎一定會成為大學士的,因此袁部堂於公於私,都不大過問吏部的日常事務了。
至於二把手李春芳,負責的是對番邦與外國的交往,這差事也算是禮的一部分,勉強稱之為“外禮”。但大明殃殃大國,向來只把眼睛放在自身,所以其重要性與“內禮。遠遠無法相提並論,甚至可以說,是不受重視的。但因為袁姊死後,李春芳變成了青詞寫得做好的一個。皇帝須臾離不開他,所以也只能象徵性的領了這差事,但真有外事的話。還是得拜託沈默幫忙。
剩下的,都是沈默的差事,或者說。幾乎禮部的所有事務,一下子都壓在他肩上。除了要管理包括國子監、庶常館、各級州府縣學在內的全國學校機構、各級科舉考試外,他還兼著翰林學士,,沈默本想辭去此職,但嚴訥不接,李春芳也不接,都讓他能者多勞。
沈默算是看出來了,這兩位都是懶極了的翰林官出身,信奉的是那套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至於自己,雖然這幾年沒幹正事兒,但早年間畢竟掙下了“幹吏,的名頭,又在南巡中大大出彩,這次落在他們手裡。那還不是小長工進了地主家,不用你用誰去?
如果僅這些也就罷了,沈默閒了這些年,早就渾身骨頭鬆了,何況下面還有那麼多的司、廳、局,有的是郎中、主事、員外郎聽他調遣。何必事事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