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九一章 吳淞江,官居一品,三戒大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這下可如何是好?”眾人也是面面相覷,雖然生於斯長於斯,可他們也就是對蘇州城附近了若指掌,稍微下游一點便兩眼抓瞎,還有人問道:“這是到哪兒了?”
“崑山縣境內。”一個蒼涼的聲音響起,將眾人的目光全都引過去。一看,是蘇州推官歸有光。
只見他雙手撐著欄杆,目光中含著淚花道:“大人,當初您問我是哪兒的人,我說是嘉定。其實嘉定只是屬下全家的寓居之所,這裡才是我的家鄉,我的生長之地。”
“呵呵,是嗎?”沈默笑問道:“為什麼不在崑山住了呢?”其實他對歸有光的突兀插言有些不快,但憑著兩人的融洽關係,該力挺時還是要挺他的。
便聽歸有光道:“嘉靖二十一年,太湖大水,整個崑山都被淹了,災後瘟疫橫行,十室九空,待不下去了,只好背井離鄉,到嘉定避難。這些年,年年洪峰,崑山年年險情不斷,寒家只好一直在嘉定住下去了。”
沈默問眾人道:“別的縣也這樣嗎?”
眾人黯然點頭道:“太湖之廣三萬六千頃,入海之道,獨此一路,每逢雨季,湖水高漲,宣洩而下,包括蘇州城在內的府縣,大都被淹,幾乎是年年如此,崑山低窪,更是遭災嚴重,所以才有‘叫花崑山’之說。”
看看狹窄的河面,沈默輕聲問道:“這與河道變窄有關係嗎?”
“就是吳淞江的原因!”歸有光沉聲道:“蘇州東北,環以江海,中儲太湖。太湖水巨,吳地卑下,入海之道,獨有吳淞一路。然太湖之水,宣瀉而出,亦攜帶大量淤泥,於下游漸漸沉積。而且湖田膏腴,往往為民所圍佔,而與水爭尺寸之利!”說著一指江北面的稻田道:“大人請看,上百丈的農田,其實全是原先的河道,如此圍河造田,江尾幾已淤成平陸,水道則細弱管簫,一來洪水,焉能宣洩及時?豈有不氾濫之理?”
沈默面色嚴肅的點點頭,沒有接話,這情況實在是太意外了,直接讓他準備好的說辭胎死腹中。
船上眾人滿懷希望前來,卻碰上這種情況,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最後還是陸鼎緩緩道:“其實國初曾經採取‘掣淞入瀏’及開范家浜水道,另謀排水出路的辦法。近百年來,吳淞江又進行多次浚治、但屢浚屢淤,收效甚微,終究改變不了日益萎縮的局面。
“這實在隱晦的提醒沈默,太湖水患的問題,是誰也解決不了的,如果糾纏在上面,會把正事兒也誤了的。最後,老先生道:“而且雨季馬上就要到了,現在再想整治吳淞,也是來不及了。”
眾人也紛紛附和道:“大人,其實每次水災,我們都要受到不小的損失!歷代府尊誰不想解決水患?但誰也解決不了……太湖滋養了蘇州,讓我們這裡變成了富庶的江南水鄉;又屢屢氾濫成災,使我們不至於富可敵國,這正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天命呀,我們都認了!”
沈默緩緩點頭,對歸有光道:“你可有解決之道?”
歸有光點頭道:“有!既可大治亦可小治。大治者以海為壑,徹底疏通吳淞江,去江湖之淤澱,使足以受支河之水,恢復唐宋舊貌,導江湖之水而注之大海,自可一勞永逸!”
沈默抬手打住他的長篇大論,道:“先告訴我要花多少銀子吧?”他是在內閣幹過的,在他的印象中,治水就是堆金子一般。
“這個麼……”歸有光道:“恐怕要幾百萬兩吧……”
“幾百萬兩?”一邊的陸鼎失笑道:“要是朝廷有這個錢,還用得著讓府尊開埠,與西夷貿易了麼?”
“吳淞江早晚是要大治的。”沈默也點點頭道:“但現在朝廷戰事吃緊,正是用錢的時候,我們上大專案顯然是不合時宜的,”說著笑笑安慰歸有光道:“等過些年,戰事結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