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零五章 正陽門,官居一品,三戒大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嘉靖三十五年正月,是一個寒冷無比的冬天。
從小年前後開始,一群群攜家帶口的難民,從四面八方湧向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
這些人大都操著關中口音,也有不少像是直隸、山東、河南一帶的,他們披著襤褸的棉祆,腰間勒根草繩,用扁擔挑著瑟瑟發抖的孩子,和又黑又破的被子,或是沿街乞討,或是四處尋找施粥的地方,艱難而又卑微的想要活下去。
起先京城的老百姓還覺著這些人挺可憐,任由其在店鋪屋下,衚衕裡頭住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難民人數竟然呈爆炸性增長,過完年沒幾天,竟然湧進來十幾萬之多,而且還有繼續猛增的趨勢,各種治安事件自然也跟著同步增長。
焦頭爛額的順天府尹一看,心說這樣下去不行啊,便上奏皇帝,請求驅逐災民,但嘉靖帝正在跟老天爺賠罪呢,豈能答應這種事情?可混著住也確實不是辦法,嚴閣老便出個主意道:“把災民全部遷到外城去,不許其進入內城。”
皇帝覺著不錯,命順天府照此執行,將所有災民集中到外城安置……大明朝的北京城原先是沒有外城的,京城九門就是外城門了,但日久天長,人口漸多,京郊也繁華起來了……更確切的說,是南郊,有了很多的住家商鋪,逐漸發展成規模,甚至皇家祭祀的天壇和先農壇也建在此處。
繁華的同時,隱患伴隨而道北京城極其靠近蒙古草原,乃是遏其南下的咽喉之地,成祖皇帝遷都於此是為了‘天子守國門’!國初壓著蒙古打,倒沒什麼問題,但後來國力衰落多次被韃靼瓦剌兵臨城下,沒有城牆保護的京郊地帶,每次都會被蹂躪的死去活來。
遂有官員建在京城外圍建一圈周長約八十里的外城,以策安全。因為各種原因,一直拖到前幾年才開工,最先建的便是正陽門外的南郊外城開工不久,就因資金足,難以為繼……這倒也不能怨朝廷沒有及早籌措,誰能料到朝廷的賦稅重地,慘遭倭寇蹂躪呢?
無奈之中,嘉靖帝派嚴閣老去想法。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嚴閣老還算不上巧婦,這不是明擺著難為人麼?左思右想之下終於憋出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只築南線城牆,其他三面待日後有錢時再說。
於是乎本設計圖地‘回’字形北京城。便成了現在地‘凸’字形。
這段南外牆於去年夏天基竣工總長二十八里。開有七座城門。正門命‘永定門’。其餘也盡是‘左安’、‘右安’。‘永寧’之類地名字。一看就是愛好和平地嚴閣老給起地。
孰料建成沒有半年。臘月裡大地震。便這段城牆震壞了十餘里。城門也倒了幾處。其損毀程度。比內城那一百五十多年地老城牆嚴重多了。
但作為進出京城主要通道地永定門。毫髮無傷。
~~~~~~~~~~~~~~~~~~~~~~~~~~~~~~~~~~~~~~~
現在沈默就站在這座近十丈高地灰磚綠瓦剪邊頂。重簷歇山三滴水地樓閣式城門樓外。望著兩邊龜裂明顯地簇新城牆。心裡說不出是個什麼滋味。
倒是朱十三氣得不行,跑到城下撿起一塊斷落的城磚,拿過來用力一掰,竟然一斷兩截,義憤填膺道:“這是城磚嗎?這比咱們在山東吃的槓子頭火燒都不如!*****嚴世蕃,還有他不敢貪的錢嗎?”
沈默看那城牆下巡邏的兵丁,已經探頭探腦瞧過來,不由笑道:“這話也就是你們北鎮撫司的人敢說。”一聽說是錦衣衛,那些兵丁避之不及,有多遠閃多遠。
朱十三也自覺有些失言,他雖然不怕嚴家父子,卻也不想給大都督惹麻煩,丟掉那兩截城磚,拍拍手道:“在外面怎麼隨便都行,回到京裡可得注意點。”這話彷彿說給自己,其實也是提醒沈默。
沈默當然聽得懂,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