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四五章 秋闈之同考官,官居一品,三戒大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到了七月下,還有不到半個月,了。
各府計程車子紛紛湧入杭州,省城內的客棧旅店,紛紛漲價幾倍,卻仍然無論近遠貴賤,一概爆滿。就這樣,還有許多考生要借宿在民居內,當然價錢只貴不賤。
這時候走在街上,滿眼都是戴方巾,穿直的讀書人,要是不會說官話,話裡不帶‘之乎者也’,你都不好意思開口說話。一時間滿城拽文,酸氣熏天,吃餃子都不用醋哉。
這時候舉行的文會,規模自然大了很多,也有一些曾經取得極高名次的老前輩,會應巡撫、提學之邀,來登臺授課,聽課士子竟達前人之多,蔚為壯觀。
當然這不是講什麼微言大義的時候,這種文會實際上是那些過來人,向考生傳授經驗的場所。從該如何準備赴考,到應試時的心得經驗,都是深受考生歡迎的話題。
關於考試內容的討論,自然是文會的重中之重。較之於童生試和歲考、科考,鄉試的試題量和考試科目都大有拓展,許多第一次參加鄉試的考生,往往不能適應其考試強度,身心崩潰,自此神神叨叨,終身再無中式希望。
所以考前一定要對考試的科目與形式充分了解,並做好完全的準備。其考試持續九天,共分三場,每場三天。其中八月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
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五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要是答不完,允許各減一道,但也別指望會有好名次了。
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誥、表、內、科一道。
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減二道。
很顯然。第一場四書五經。是為了測試考生對儒家經典地熟悉及認識程度。第二場是為了考察生員判別是非。撰寫各種公文行政地能力。第三場。是為了考察生員們在古今政事方面地見識。
~~~~~~~~~~~~~~~~~~~~~~~~~~~~~~~~~~~~~~~~~~~
這一套考試內容及規定。從洪武十七年復開科。便一直沿用至今。如果考官能嚴格對待三場地試卷。全面考察生員。無選拔出地舉人。大都是有文化、有見識、有能力地行政人才。為了避免選出徒具文采之徒。太祖皇帝還將唐宋都十分重視地‘試帖詩’取消。明確虧定只靠應用文。不考詩詞歌賦。可見太祖皇帝和劉伯溫制定科舉細則時。確實是想為國家選出真正地實用之才。
但可惜地是。在實際閱卷過程中。這幾乎是不可能地。因為鄉試閱卷是出了名地時間短。任務重。神人也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
大明律規定。從八月十二頭場試畢。便由主考官掣房籤分卷。然後各房開始分頭閱卷。而錄取放榜地時間。不得晚於八月底。距開始閱卷時間不過十來日。再扣除中間酒席談笑。真正閱卷時間不過三四日。
再加上兩位主考官並不直接批卷。他們只是為六位同考官推薦上來地試卷把關。決定取與不取。所以全部地閱卷任務。都壓在幾位同考官身上。這在明初還勉強可以勝任。因為經過多年地戰亂。人口銳減。讀書人更少。比如說洪武四年。只有一千二百餘人應浙江鄉試。而時至今日。這個數字已經達到四千餘人。
而且閱卷的工作量,不僅由試卷地數量決定,還需要看試卷的答題量。生平均在第一場要答兩千兩百多字,第二場三千五,第三場三千多字,三場共計近萬字。
四千多萬字地閱卷重任,全壓在幾位同考官身上,且對於這些試卷,他們必須做到字斟句酌,絕對不能像童生試與科考那樣,一目十行、走馬觀花的批完了事。
因為鄉試是國家的掄才大典,取中的舉人便有資格做官了,其重要性便是提到國家興亡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