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大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三三章 大師(上),一品江山,三戒大師,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版本也曾經失傳了。”

他便將本人的理由,一條條道來……

其實陳恪明天,之所以敢屢屢語出驚人,皆是站在後世巨人的肩膀上。之前對《金縢》之文的考證是這樣,對《尚書》真偽的辨析,也是如此。

在儒家五經中,《尚書》殘缺最多,因此成績也最多。其真本在秦代焚燒詩書,以及秦末的烽火而亡佚了。西漢初年,曾在秦朝擔任過博士的伏生,傳出一個《尚書》殘本,先是傳播於齊魯官方,文帝時由晁錯筆錄,帶回朝廷。由於這本書,是晁錯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的,故而被稱為今文《尚書》。

不久,魯恭王劉餘為了擴建宮殿,強拆孔子老宅,從牆裡發現一部竹簡,經孔子後代孔安國辨認,發現是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故而被稱為古文《尚書》。自此之後,這兩個版本的《尚書》,終究哪個是先秦的真本呢?複雜的爭端就此末尾了。

在西漢,置信今文《尚書》的人,佔相對優勢,但到了東漢,情勢發生逆轉,經過鄭玄等經學大師的倡導,古文尚書日趨風行,今文《尚書》卻顯得黯淡無光了。到漢末魏初,古文派鄭玄的《尚書注》,不只立於學官,而且風靡一時,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則由於失勢而傳播日少,到西晉永嘉之亂當前,就徹底失傳了。

不久,又出現了一部標榜為孔安國真本的偽古文《尚書》。這部偽書,不只在短期內取得了和鄭注《尚書》並行的地位,而且越來越得勢,排擠了鄭注《尚書》。漸漸地東漢以來的古文《尚書》也失傳了。

換言之,不管到底古文《尚書》是真,還是今文《尚書》是真,到了三國時期,都曾經失傳了……

那部成功上位的偽書,是東晉時,一個叫梅賾的史官獻出來的。它出現之後,很快就取得了學界的信任,當時的大學者都曾替它作過疏。陳朝陸德明的《經典釋文》,以它為注音物件,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也以它為標準注本。因此,從唐初到北宋末五百多年間,它不斷被公以為先秦的《尚書》真本,無人疑心。

但是,從南宋起,它的馬腳暴露了。最先發難的是吳棫和朱熹,他們察覺出了不妥,但沒有找到確切的證據。後來,元代的吳澄,斷然將伏生今文從偽古文分出,明代的梅鷟更找出了相當的證據,證明古文《尚書》是偽作。

但是嚴密鉤稽、決疑定讞,還得等待清代的訓詁狂人們,閻若璩、惠棟找出確鑿證據、辨析詳明,教偽書體無完膚,真相畢露。再後來,丁晏甚至將偽造《尚書》的真正罪人王肅都找出來,千古公案就此可以定論。

在陳恪原先那個時代,清華簡重見天日,證明古文《尚書》確係偽作,因此著實惹起了一番驚動,陳恪也正是那時起了興味,去看了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和惠棟《古文尚書考》,雖然上輩子的忘性沒有這輩子好,但總算還有些印象。

結果這一世,他在讀《尚書》時,總是感覺不爽……曾經被證明是偽書,還得當真理去記憶,心裡能爽就怪了。於是他一邊讀,一邊與閻、惠的觀念相印證,倒是別有一番樂趣。無意之中,對《尚書》的破綻皆瞭若指掌。

再加上,他編《字典》練得一手訓詁學,又正好是宋人的短板……宋朝人以為訓詁是拾人牙慧,他們考究的是悟性!可在辯論中,訓詁學講是實打實的證據,讓你不得不服,無法爭辯!

其實陳恪本來的意思,只是搶戲而已……他起先是想把龍昌期的經筵攪合了,沒想到搶戲過於成功,結果接上去一個月的經筵,直接成了他的專場。趙禎宣佈,整個八月,都由他主講《尚書偽經考》。

陳恪當時就無語了,我八月還要結婚呢……

趙宗績卻興奮到語無倫次,表示你結婚的日子,我會讓官家給空出來:“兄弟你可一定要爭氣,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凡塵如夢

陳小愚

望闕臺

冬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