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4章 放他一馬,興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根髮簪別上。帽子正中是一塊橢圓形,或者四方形佩玉——方舉人帽子上那塊佩玉還鑲著金邊,嗯,玉質挺不錯的。
鑲金邊的玉,時穿有點笑噴了……他目光又掃蕩方舉人手上拿的摺扇上,這是一柄金絲楠木做扇骨,淺青色素絹做扇面的上等綢扇,扇面上,一邊畫著一幅櫻花,另一面寫著“學而時習之”五個大字。
扇子上的書法挺好,繪畫也不錯,可惜拿扇子的姿勢有點不對——這年頭讀書人捏扇子,講究風雅,扇起來講究含蓄與含而不露,具體動作就是:手腕懸空不動,扇子小幅輕搖,幅度像一隻停在枝頭的蜻蜓扇動翅膀。
但方舉人揮扇子的動作,活像一位揮動蒲扇的老農民,勢大力猛,每一下都把勁頭用足了。
啊哈,讀書人拿扇子,不是為了扇風點火,那是為了風雅,誰像這位,生怕扇子在手中浪費了。
時穿快速的打量完對方,他的瞳孔微微一縮,從方舉人留在地面的腳印上一掠而過——這位方舉人穿了一雙鞋底繡花的絲履,地面上,鞋底中央部位凹陷出一個淡淡的蓮花。
方舉人鞠躬了半天,見時穿只是打量,沒有招呼他起身的意思,他神態有點惱怒,且有點尷尬,正想把腰稍稍直一下,說幾句硬氣的話,但時穿緊接著一瞪眼,方舉人身上那股浸透在骨子裡的卑微立刻泛上來,他重新低下腰,諂媚地笑著,拱手:“大人,在下這裡有禮了。”
時穿輕輕搖頭:“你不應該說‘在下’,應該說:學生有禮了。”
方舉人一陣慌亂,馬上重複說:“學生有禮了。”
時穿點頭:“這才對,這才是舉人的自謙……拿學籍文書來,你是舉人身份,在本縣落籍,就不僅要縣裡出文書,學舍裡也要出一份轉籍文書。”
方雲一陣慌亂,急道:“學生來得匆忙,未帶齊相關文書。”
時穿傲慢的居高臨下的望著對方:“那就不對了,如今四鄉混亂,不辦齊這些文書,一個舉人,嗯,真舉人,想暫時借住親戚家,倒也沒什麼,但要在本縣置產、落籍,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時穿揹著手,轉過去面向工地:“我記得朝廷有律令,購買房產需要鄰居的許可;在鄉中起土建屋,也需要鄉鄰贊同。我聽方氏子侄剛才說話的口氣,你似乎要建房子蓋作坊,我身為鄰居,怎麼沒人問過我的意思?”
“建屋上樑,先問鄰居”,這是大宋朝的法律,也是宗親社會的習俗。雖然,鄉間某些老地主可以仗著權勢,不顧旁人的看法先強行建屋,但你要真想使壞也有對付辦法——等對方把房子建的差不多了,直接去官府告一狀,說他事先未經過自己的許可,建成的屋子對自己的“陽光權”啦,什麼的,造成了侵害,那麼,在官司沒有解決之前,對方就必須停下建設工程。
官府是什麼地方,油鍋裡有一個銅板,衙役會連鍋一塊端走。你家有能力建房子,那算是有錢人啊,等著,我老家的房梁正指望你呢……類似的官司打上一兩年也是常事,但不會超過三年,因為大宋官員三年一屆,臨走的時候,官員必定把本地的油水撈足,該斷的案子都斷了,以便“清清白白”上路。
一套房子建三年,等它建成了,也成老房子了。平民百姓誰經得起這種折騰?所以施衙內一聽時穿這話,禁不住挑起大拇指:“大郎還是心善……我說,方舉人,說你呢,大郎提前給你打招呼,那是看在街坊鄰居的情面上給你留個人情,否則,等你建一半再開口,你花出去的錢,購買的建築材料都要白瞎在地上了,任憑風吹雨大了。”
這確實是一份人情,方舉人雖然很不情願,但不得不低聲拜謝時穿:“學生一時疏忽了,大人放心,我馬上前往縣裡辦落籍手續,回頭一定請街坊鄰居吃酒。”
方舉人羞愧難堪,更加待不下去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