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3章 我囂張,故我在,興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453章我囂張,故我在
第453章我囂張,故我在
欽宗下詔鼓勵官民暢所欲言,點評朝政得失後,得到的第一封奏章就是時穿奏章。
時穿的奏章並不是一份,是一組文章,都是用明發的方式給全國官員看的,欽宗看到的同時,全國官員也看到了。
第一份奏章是《奏明辨軍事疏》,文章內盤點了道君皇帝的所有軍事措施,包括與金人結盟及伐遼過程中舉動應對,從目前的結果看,這些舉措全是錯的,而且每次官員都有勸諫,道君總是隻選錯的不選對的。而他信任與重用的,無一例外都是禍害。
奏章最後說了兩點:如今朝廷號召各路勤王,眼見得勤王大軍向京城進發,大家心中都在擔憂——官家會不會繼續只做錯事,傾盡全力去幫助金國?
由此,引發出奏章最後一點建議:奏章最後高度誇獎了道君皇帝的藝術成就,直白的表示:道君皇帝繪畫不錯,請道君皇帝今後只管繪畫,不要干涉軍事,否則的話,勤王大軍不敢靠近京師,怕道君皇帝與金人勾結,送了勤王軍的性命。
儒士們說話講究含蓄、婉轉,否則便認為此人說話粗俗不雅——用現代話解釋就是:語言作為傳播資訊的工具,最好不讓人一聽就明明白白聽懂你傳播的資訊。如果把話說得讓人一聽就懂,那是你沒學問,讀書不多,導致每句話裡都找不到典故與隱喻,結果讓人一點都不誤會你傳達的資訊……
然而時穿這封奏章卻不管一切文字規則,用最直白的語言敘述過程,直接推匯出結論,一點不給人留下辯解的餘地,欽宗皇帝看完這片奏章,一陣頭暈目眩,只覺得像他老爹一樣裝中風,實在是聰明之極……
這份奏章天下官員都在看,包括哪些想勤王或者是走在路上的勤王軍隊,想到南方遲遲不響應勤王要求……欽宗覺得大地突然在他開了一條地縫,那地縫裡不斷冒出的寒氣,讓他恐懼的渾身顫抖……
其實南方拒絕勤王只是第一步,真實的歷史上,道君曾經出逃至淮南——結果淮南當地官員先是置之不理,後來乾脆驅逐了他,弄得徽宗只好灰溜溜回到京城,坐等他應當享受的被俘待遇。
這還算沒完,時穿的第二封奏章是《明辨政事疏》,其中歷數道君皇帝上任以來的執政錯誤,包括其上任之初,罷棄新黨贏得民心,而後出爾反爾任用新黨成員恢復一切掠奪百姓的政策,當然,也包括出爾反爾恢復江南供奉局、支應局的措施,話裡話外透露著一個資訊:徽宗毫無信用,相信他是自己找死。
文章最後依然說:最為一個藝術家,徽宗的成就令人無法追趕,但國家大事是政治家操心的,身為皇帝,徽宗應當只管作畫,別管國家大事——他一管就出事,而且總是走向糟糕。
這兩份奏章只是前序,第三份奏章才是主攻火力。第三份奏章為:《論國勢艱難疏》。這份奏章中,時穿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徽宗為什麼能做到只選錯的不選對的,包括他任用的大臣,為什麼能做到只選奸臣,絕不選能臣。大宋朝太祖定下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主張,怎麼到了太宗後代那裡全變了樣?士大夫的作用在哪裡,為什麼見不到?以至於國家走到了這一步
這個問題其實是所有人正在思考的,只是多年黨爭,讓反對派沒有領軍人物來響亮說出。時穿這份奏章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目光,令人不得不看下去,從而顧不得時穿奏章中的話語直白而粗俗。
王安石——時穿從王安石說起,談到仁宗時代朝廷內部雖有爭議,但人都說仁宗是滿朝君子。等到了王安石執政,這位拗相公徹底敗壞了政治風氣,反對我的觀點就是我的政敵,需要將之徹底打倒。在當時官家的扶持下,王安石排除異己,搞得朝廷“用一個聲音說話”,而一個朝廷沒有了反對者,則意味著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