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2章 誓師出兵,興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只有監國攝政才有資格持有的排方玉帶。但大臣們對此依舊一言不發,宇文虛中、李綱等朝臣更是進諫道:陛下應給太子更大權力,僅僅監國,如何是好?
道君回答:“好吧,皇太子桓可即皇帝位,我退居龍德宮。”
退居龍德宮,那是想做太上皇,這不是“退位”,是“傳位”。
對此,大臣們依舊用沉默回答執政鴉雀無聲,其餘大臣更是袖手旁觀。
道君急眼了,忘了裝中風,突然跳到地上大聲說:“好吧,吳敏是朕親自提拔的幹部,必然不會辜負了朕,可以叫他來寫退位詔書,再把皇太子召到宮裡。”
皇太子趙恆接到傳位詔書,按照傳統三辭三讓——第一次辭讓,金兵開始渡河,朝廷因帝位虛懸群龍無首,東京以北,東至大名,西起河陽(今河南孟縣)的數百里黃河天塹上,一個守衛的宋兵也沒了;第二次辭讓,金兵已入滑州,朝東京以北,東至大名,西起河陽(今河南孟縣)的數百里黃河天塹上,一個守衛的宋兵也沒了。
這時候,老牌太子黨宇文虛中勸趙恆趕緊繼位採取應對措施,趙恆回答:“不行,禮不可廢。我如果不做完‘三辭三讓’,會被人說‘得位不正’。”
這也是正統儒學觀念,宇文虛中無法反駁,只得由著趙恆做下去……等第三次辭讓時,金兵已至汴梁城下。幸好金兵奔行數千裡,人困馬疲,來不及立刻攻城,否則的話,趙恆不用辭讓了,那時候國家已經不存在了,再辭讓國家首腦位置,毫無意義。
但是趙恆是運氣好,能把“第三辭讓”做完,而明亡的時候,崇禎任命的新宰相還沒做等完這套“三辭三讓”,明代已經不存在了
其實,趙恆原本應當嚮明代最後一位“未完成宰相”一樣,做不完這套三辭三讓禮節,但因為一個人的心急難耐,推動了一把,讓趙恆緊急走完了最後一步——聽說道君中風,道君最寵愛的兒子趙楷心如火燎,在數十個王府侍從的簇擁下,直闖宮門,企圖逼宮。結果被那個不光彩的“放火將軍”何灌率領自己的侍從,將這群不速之客擋住了。鄆王趙揩無奈大哭而去,趙恆聽到訊息,當夜緊急完成“第三辭讓”……
正月24日,欽宗趙桓正史即位,上午在大殿召見群臣,更換年號,趙桓稱:別叫宣和了,這一宣就把金兵給宣來了,不吉利。而後趙桓根據《詩.周頌.我將》中的“日靖四方,永康兆民”一句,分別取一個字,合起來就是“靖康”,圖個好口彩。
隨即,下午欽宗檢閱三軍儀仗隊。大赦天下,獎勵眾臣。並下詔讓官民暢所欲言,點評朝政得失,為國家分憂……
登州城,趙師俠接到朝廷詔書,向時穿哀嘆:“咱們一番努力,竟然便宜了……咳咳……”
時穿搖頭:“誰說便宜了趙恆?估計這時間,我的奏章正好送達汴梁,到時候……嘿嘿,走吧,我們動身。”
隨著時穿一聲令下,三十萬大軍緩緩移動了,當先的是孫立帶領的馬軍一萬騎,馬蹄隆隆的踏在積雪上,在雪地上趟出一條筆直的路線。後面跟著的輜重兵、輔兵、以及火槍手嘹亮的高喊一聲,唱起軍歌,數萬只靴子同時踏在地上,大地都隨著他們的步伐發出陣陣顫抖。
林沖趕過來向時穿行禮,帶著一股慷慨赴死的激昂說:“大人,我先走一步,汴梁城下見。”
“汴梁城下見”,時穿神態輕鬆。
宗澤站起身來,哈哈一笑:“輪到我了,我領民夫輜重,也該動身了,大人,汴梁城下見……”
時穿點頭,隨即招呼刁翬:“諸將都隨我走了,你把官衙移到黃縣,記住,守住黃縣碉樓群,京東東路還有一戰能力,否則……否則,你我只好地下相見了。”
“大人,出兵在即,何苦說此不吉言論,大人放心,我定會守住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