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7章 我在等新軍帽,興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重量大都在一兩約四十克)上下,相差很細微。而金鋌成色99.2%左右。鋌表面金黃髮烏,正面正中鈐“石元鋪十分金”銘,兩端橫鈐“十分金(指含金量百分百)”。基本上,鋌上的銘文不是鑄的也不是鏨刻的,而是用硬金屬印模衝壓打製而成,故此,凡相同的銘文,字形和大小都一致,為同一印模所制。

海州軍這次出征,因為補給物資龐大而銅錢的面值小,所以時穿也特地製造了一批金銀幣,銀幣採用八分銀,摻雜鉛錫,鑄造成圓形的貨幣,價值“半兩銀,五百文”。這批銀錢都是衝壓製成,幣上花紋很精美,錢幣的份量相差也很細微——比大宋朝廷規定的砝碼“銀錠”還要誤差小,所以海州兵很是喜歡。

能參加海州團練的人,那個不是家裡開作坊、每月收入百餘貫的中產階級,他們走上戰場,還肩負著替家裡作坊蒐購原料的責任,每個人腰包裡至少要裝上二三十枚銀幣這才能挺直腰板。而這批銀幣因為用上了一切現代防損毀設計,而且海州團練保證兌付,所以支付能力很強。

海州軍鑄造的金幣也採用了這個時代流行的長方形“金鋌”模樣,邊緣同樣製作的一圈齒痕,為了保證金幣的堅韌性以及耐磨性,這批金鋌實際上相當於18k金,裡面摻雜了少量的銅——同樣,這批金鋌海州兵依然保證兌付,每枚金鋌價值五貫,也就是五千文。

如此一來,十枚銀元正好兌換一枚金鋌,加上原本的銅錢體系,三極貨幣體制算是建立起來了。

一貫銅錢重六點五一公斤,而兩枚銀幣重四十克,恰好一兩,在這種懸殊的重量比下,大多數海州兵自然要袖著銀幣金鋌到處走,剛開始通州方面的商販不敢接受這種雜色的金銀貨幣,後來有商販試探著前往海州軍方面要求兌付,誰知海州軍在對付方面非常爽快,即使當時沒有足夠的銅錢,他們也願意用純淨雪花銀,以及純淨的金條換商販手裡的貨幣。

這樣一來,商販們反而不急著兌換了——這種衝壓貨幣難以偽造,份量精準,如果海州兵能保證兌付,這貨幣總比朝廷發行的鐵錢、夾錫錢、當十錢、當佰錢要有信用的。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這批金銀貨幣便在通州流通起來,連帶著,海州兵也成為各商家最受歡迎的顧客,通州商人一致認為:海州兵付錢豪爽,講誠信。只要貨好,他們對價格要求不是太嚴格,跟他們做生意,有賺頭。

所以,當林沖走在城中,入眼全是店鋪商人們拿著兩個銀幣或是海州金鋌互敲,傾聽其發出的叮咚聲以辨別真假,同時,沿街的鋪面上,總能見到店夥計、大掌櫃殷勤招待海州兵的笑容,各個店鋪中散佈的海州兵都是商家重點照顧的物件,他們大聲談論貨物品相,並豪氣的橫掃店鋪內一切中眼的物品——當然,他們看中的東西,基本上屬於原材料之類的。

稍傾,長街盡頭響起了一聲嗩吶,林沖詫異地頓了頓腳,店中的海州兵也停止談論,三三兩兩的從店中探出頭來張望——這個時候二胡剛剛傳入中原,被朝廷當做“奚琴”編入禮樂,而嗩吶還沒進入朝廷的眼中,只被當作西夏樂曲在陝西民間流傳,等到了清代,這種“波斯單簧管”才被正式命名為“嗩吶”,編入朝廷的禮樂。

所以這個時代,在通州街頭聽到嗩吶聲,沒說的,肯定來自時穿那方面。

果然如此。

街尾,一家剛剛開業的店鋪正在表演街頭秀,幾位通州著名行首各自領了一班伎樂,正在賣力的舞蹈歌唱,路邊的配樂班子裡,幾位面板黢黑的波斯人正賣力的吹響嗩吶,嗩吶聲特有的歡快感染了在場的觀眾,幾位行首的表演贏得一片聲勢力竭的叫喊聲,而店門口果然站立著笑嘻嘻的環娘,她身邊還陪站著幾位女眷,分別是施軍監家裡人、通州知州家裡人、通州通判家裡人,以及一些巡海水軍軍將的內眷。

林沖走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亮劍小透明

車間主任老歌

錦衣鎮山河

肥胖的可樂

關東往事

餮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