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0章 我的綽號居然很響亮,興宋,赤虎,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360章我的綽號居然很響亮

第360章我的綽號居然很響亮

見過侮辱人的,沒見過這樣侮辱人的——話說張青與董平原先也是體制內人員,雖然因貪贓枉法、或誤了公事被迫做了盜賊,可他們基本的道德底線還在,什麼行業羞恥,什麼行業是正途,他們心中有桿秤。

時穿直接說見過逮捕二人的文書上的畫像……這兩人一下子臉紅脖子粗,有點惱羞成怒了。

據記載,梁山水寇起源於花石綱。當初蘇州支應局的監司朱勔運花石綱時,差遣楊志、李進義(即演義中的盧俊義)、林沖、王雄(即演義中的楊雄)、花榮、柴進、張青、徐寧、李應、穆橫、關必勝(即演義中的大刀關勝)、孫立十二人為指揮使,運送花石綱上京城,路上綱船沉沒,而這種“沉沒”大概有什麼貓膩,以至於押運的十二名指揮使,竟然怕一貫仁厚的宋朝廷追究,丟下一家老小逃入了梁山。

據記載,董平是鄆城縣捕頭,原是押司宋江手下,恰有屁民告石碣村惡霸晁蓋等人持強凌弱搶奪民財,知縣派董平去捉拿晁蓋候審——這位晁蓋看來真有問題,在耍流氓不過挨十五小板子的大宋,居然不敢應訴,當夜逃走。董平只捉得晁蓋之父晁太公,用繩捆了押解回衙。途中晁蓋等人把晁太公搶去,董平事後擔心知縣責罰,乾脆在宋江的引薦下投了晁蓋——從這件事上看,給晁蓋通風報信,公然做縣裡黑社會保護傘的,很可能就是平常包攬訴訟的當地政法委的公務員宋江。

再後來,晁蓋與梁山水寇合流,他殺了恩人王倫而奪權後,曾經轉戰北上去了太行山,但因在山上屢受官軍圍剿,無法在太行山存身,便開始輾轉京東西路,後來又突入淮陽軍的駱馬湖,躲入湖中呆了好幾年——這夥人是實實在在的水寇,但他們呆在駱馬湖的時間比在梁山更久,不過因為三十六人當中,有二十名軍官最初是在梁山躲藏的,所以習慣上把他們稱之為梁山水寇。

張青是軍官,曾經的官軍指揮使;董平是曾經的捕頭,過去也算是蒙縣尉一類的角色,現如今混在盜匪隊伍裡,被過去的大將指出他們盜匪的身份,自然喜歡用拳頭說話了。張青一聲唿哨,他帶的十餘名隨從立刻向兩側展開。

遇到這樣正面交戰,捕頭一貫聽從軍官張青的指揮,聽到張青的唿哨,一撞直董平也跟著一聲唿哨,他的隨從知道該做什麼,立刻有樣學樣,向另一側開始展開。

張青與董平是帶著隨從出門哨探的,一二十人的隊伍大不了打仗,也就能搶槍過路老百姓——跟演義中有所不同,梁山武裝很少攻擊大莊園攻擊地主惡霸,因為攻打地主的村莊,出其不意還能夠得手,如果地主武裝已經驚醒了……宋代的地主武裝可比廂軍厲害,他們為了保護家園,是敢於拼死的。跟這樣的武裝耗上,梁山泊根本是傷不起呀傷不起。

面前就是一支地主武裝,張青與董平其實寧願與廂軍交手,也不願跟地主武裝正面衝突——廂軍平常只是給官員們站崗放哨,沒有受過軍事訓練,也沒有好的被武裝起來,這些人才不會拼命呢。

現在積雪還沒完全消融,野外可以找見的食物少,張青與董平一路來,可謂又冷又餓,但沒辦法,對面的時穿狠狠地羞辱了他們——大將看海捕文書,那是準備割人腦袋的,所以兩位梁山好漢必須有所表示,否則,今後誰還畏懼梁山泊的威名?

對面的地主武裝隊形很嚴整,啊,他們這種嚴整的環狀防禦,恐怕是當今禁軍也做不到。梁山好漢們在外圍吶喊了半晌,沒羽箭張青見到眾人其實稍沮,對面依舊是老虎不出洞的嚴整,他拍馬上前,張弓射出一箭……好吧,古代的弓箭,箭羽飛行速度遠遠比不上乒乓球運動中的高速弧旋球,所以古代才常出現武功高強的將領用手中的武器撥打箭桿的場面。沒羽箭雖然號稱百發百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亮劍小透明

車間主任老歌

錦衣鎮山河

肥胖的可樂

關東往事

餮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