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5章 韋端杜畿戲志才,三國:興漢,紅落,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德陽殿,宣室。
劉辯正在面試人才。
劉表如果願意去就任荊州牧的話,那當然最好。
畢竟這種深入敵後的事情,不是誰都願意去的。
如果劉表不願意去,那還須有其他人選。
而且如果劉表去了,弘農郡新的太守,也要有人選。
司徒盧植推薦了議郎韋端。
謁者僕射荀彧推薦了杜畿,另外還給劉辯推薦了一個人,叫戲志才。
這三個人,劉辯都比較熟。
他是深耕歷史的主播,又不是隻看三國演義的小白。
自然明白,這三個人,雖然看著都不是很起眼,但在歷史上,都是極有能力之輩。
韋端,出自京兆尹的韋氏,號稱三輔冠族。
起源自韋孟,在西漢時,父子丞相、三世三公、四世封侯,是著名大族。
東漢時雖然沒有那麼輝煌,但也人才不斷,宗族勢力強大。
當然,韋氏最輝煌的時候,還是隋唐。
隋文帝稱韋氏是百世卿族,唐時出了十七位宰相,長安諺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
拋開前世的輝煌,和後世的榮耀,韋端本身能力也不差。
西涼叛亂遍地,大儒趙岐想去涼州那邊當太守。
結果被叛軍追捕,光著身子躲在草叢裡十二天才逃脫。
韋端去當涼州牧,雖然沒能平定韓遂和馬騰,但卻在涼州站穩了腳跟。
在袁曹決戰時,甚至具備一定左右局勢的能力。
後來被曹操徵為九卿之一的太僕後。
兒子韋康,繼承涼州刺史。
由此至少可見,韋端的能力得到了涼州大族和朝廷的認可。
足以讓他的兒子享受餘蔭。
可惜韋康比較軟弱,投降馬超被殺。
此刻的韋端,面對天子侃侃而談。
“雒陽雖為都,陛下若要安定四海,則須重三輔。
三輔之地高山被覆,黃河環繞,天然四塞,乃是帝王根基。
保有此處,則進可挾制山東之咽喉,退可安定保全。
三輔豪族遍地,而田少人多,胡強混雜,人多識字知武。
各世家若欲起復,須選拔俊才,如此方能脫穎而出。
如山東之地,承平日久。
士大夫結成朋黨,彼此吹噓,你是王佐,我是奇才,實則徒有其表......”
一時間說的荀彧都有些掛不住。
不過天子和司徒盧植都在,韋端又是議郎,議論時事本就是他的權力。
所以,荀彧始終默不作聲。
這時戲志才忽然開口道:“然而先賢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正如議郎所言,三輔地少而人多,豪族遍地。
而周遭胡羌混雜,時有叛亂,須靠山東膏腴之地供養。
如此,天下人皆可言輕山東而重三輔,唯獨三輔俊傑不可言也!”
聞言,周圍人等一愣,劉辯倒是笑了起來。
韋端認為天下方略的重心是三輔。
建議劉辯,雖然雒陽才是都城,但一定要重視三輔,三輔穩定,才是雒陽安定的根基。
三輔秦地,四周都是山,易於防守。
又有黃河環繞,土地肥沃,作為根基,進可以隨時攻打山東之地。
退,把守住關口,也可以保有起家的根本。
而且三輔之地因為距離天子太近,以前遷過來的豪族世家太多。
所以受教育的程度比較高。
又因為周圍少數民族多,所以又大都懂勇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