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大明·徐後傳_171,大明·徐後傳,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中一個儒學訓導的上書直戳了洪武帝的龍鱗:說強幹弱枝,才是國家穩定的根本。如今皇上執意裂土分封,微臣恐怕數年之後,尾大不掉,強枝弱幹,天下大亂。
還引用了漢朝主張削藩一代名臣晁錯的《削藩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可是在馬皇后的安慰下,洪武帝已經不相信什麼天譴星象了,他看到這個奏摺時正值半夜,氣的大叫道:“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
幸虧是半夜,宮門緊閉,無法“速逮射殺“之,此人後來被投入刑部大獄,一直關到死。
但誰都沒有想到的是,比起後來捲入各種大案、被斬首滅族的十幾萬大明官員,這個叫做葉伯臣的儒學訓導的結局居然算好的。
洪武帝固執的堅信兒子們的骨肉之情,大明江山,皇圖永固,天家骨肉親情豈容這些包藏禍心之人離間?從此朝中只要有大臣提到削藩二字,他就毫不留情的打板子或者乾脆奪官甚至處死。
而遭受地動和水災雙重打擊下的鳳陽府裡,太子朱標和燕王朱棣正在爭論治洪策略。
太子大帳裡,四周掛著各地的水文地圖,中間的大桌子上還擺著山川河流的沙盤模型,朱標坐在東面主位上,難以置信的看著朱棣,“四弟,你再說一次。”
朱棣眼眶深陷,目有血絲,如今大帳裡只有他和太子兩人,說話就比較直接了,他堅定的看著朱標,“臣弟不同意太子殿下將蚌埠劃為洩洪的做法。蚌埠是鳳陽府糧食人口最多的地方,自古就是魚米富庶之地,何況蚌埠一旦被淹,淮河下游的田地勢必殃及池魚,夏糧不保,也來不及補種麥子,今年要鬧饑荒的。”
朱標嘆道:“我雖不像四弟這樣親自下田種過地,但也知道淮河下游沃野千里,那裡才是糧食主產地。但鳳陽遭遇地動,河堤已經快扛不住了,如果不用洩洪倒流之法,整個淮河下游遲早也要遭殃的。”
朱棣說道:“殿下,臣弟並非反對洩洪之法,到了萬不得已時,必須用此舍卒保帥之法。只是臣弟
覺得,不能以蚌埠為洩洪地。”
朱標覺得四弟異想天開,他指著桌面上的沙盤說道,“這裡是我們所處的鳳陽縣城,下游就是蚌埠,倘若不以蚌埠為洩洪地,四弟從那裡憑空在鳳陽和蚌埠之間尋一處地方洩洪?”
朱棣輕聲說道:“鳳陽。”
朱標以為自己聽錯了,“你說什麼?”
朱棣掙扎片刻,而後平靜的說道:“鳳陽。到了萬不得已時,以鳳陽為洩洪地,務必保住蚌埠和淮河下游的萬畝良田。”
自打朱元璋在江南混成了一方霸主,自封吳王時,就封了朱標為吳王世子,登基為帝,立刻封其為太子,儲君之位穩若泰山。
所以此時的朱標饒是火冒三丈了,依然極力保持著身為兄長和儲君的涵養和包容,提醒道:“四弟,祖父祖母的寢陵就在這裡,你這是要淹自家祖墳啊!”
可朱棣嚴肅的表情並非像是在開玩笑,說道:“皇陵地勢高,未必能淹到那裡,為了以防萬一,我們可以先搬運祖父祖母的棺槨到安全的地方,等洪水過後再葬進去。鳳陽縣人本來就少,將來安置這些人重建家園,總比遷移蚌埠和淮河下游的諸多百姓容易的多。”
一聽這話,朱標再也忍不住了,拍案而起,怒目而視,“你不是淹祖墳,是要刨自家祖墳啊!祖墳是龍脈之地,豈能輕易開啟地宮搬動?一旦影響了大明國運,你就是朱家的千古罪人!”
“比起鬼神之說,天下蒼生更為重要。”朱棣指著書案上厚厚的文書說道:“殿下,臣弟連夜翻閱了淮河歷朝歷代的洪災和治理,鳳陽是淮河一帶受災最嚴重最窮的地方,是有原因在的。此地土地貧瘠,人口稀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