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大明·徐後傳_165,大明·徐後傳,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諒,朱元璋三分江南。陳友諒不信佛道,張士誠為得江南士子之心,用儒學來穩定統治,乾脆四處拆佛堂道觀建學堂,瓜分廟產,命和尚道士們還俗。
唯有朱元璋當過和尚,信仰佛教,對佛道等宗教比較寬容,所以智及禪師和袁珙與朱元璋來往最為密切,他們都見過朱元璋的心腹大將謝再興,對當年謀反案也有所瞭解。
徐妙儀問起外公謝再興,兩人都是快要修煉成精的老狐狸了,當然不會直接回答,畢竟洪武帝登基之後用人不拘一格,重用佛門和道教中人,許多有才華的和尚道士都當了官,成為一方大員,並且做出了政績,這在前面所有朝代都不曾有過,儒釋道三家隱隱間有分庭抗議之勢。
其實也不能怪洪武帝偏信和尚道士。儒林中人至今有不少緬懷前朝元代的遺老遺少,他們“一女不事二夫”的節操,堅決不肯當明朝的官。而另一部分讀書人以前被“吳王”張士誠折服,覺得張士誠禮賢下士,文雅賢德,比朱元璋更適合當皇帝。他們不肯出仕,做足高冷的姿態,希望朱元璋能夠三顧茅廬去請他們出山。
朱元璋絕對不屈從儒林的規則,這天下是朕的,朕制定規則,你們要麼忍,要麼滾。他是個強勢的帝王,不肯慣著這些讀書人清高的毛病,你們不出來當官,那朕就重用有才學的和尚道士們,而且方外中人沒有牽掛,沒有儒林那些盤根錯節的師門、同鄉、聯姻等關係,一心效忠朝廷,造福百姓。
因此在明初官場,儒釋道三家爭鳴。作為道家和釋家的領袖人物,袁珙和智及禪師都老了,但他們的徒子徒孫們在政治上有一席之地,總不能因徐妙儀一人,而斷了學生們的前程。
所以智及方丈開始修閉口禪,默默打坐唸經;袁珙則不輕不淡的說道:“我們方外之人,不懂這些**,誰謀反,誰冤枉,和我們無關。你應該相信皇上,倘若皇上用盡舉國之力,尚不能解釋謝再興謀反案留下的謎團,你一介弱女子,又能查到什麼呢?徒增煩惱罷了。”
智及方丈雙手合十,“阿彌陀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徐施主,撞了南牆,早日回頭吧。”
袁珙也點頭說道:“是啊,皇上聖明,不可能放過在眼皮底下做手腳的奸臣。”
一群老狐狸!看來今天從他們嘴裡挖不出什麼來了。
徐妙儀心中隱隱有些失望,不過轉念一想,本來也沒打算在窮鄉僻壤遇到袁珙這種世外高人,而智及方丈混到國師的地位,肯定一心向著洪武帝,這兩人裝聾作啞,也沒什麼意外的。
道衍禪師和他們多年的交情,和皇帝的威嚴比起來,太微不足道了。
何況我和道衍已經斷絕了來往,沒有關係了。
想到義父,一股惆悵從心頭湧起,堵在胸口,比醋還酸,比青梅還澀,酸澀幾乎要逼出她的眼淚。
徐妙儀不想在這兩隻老狐狸面前失態,以晚輩禮問候了幾句,便告辭離開。
出龍興寺時,已是晚霞漫天,紀綱親自送徐妙儀出門,並討好的遞過一個熱騰騰的油紙包,“徐大夫,多謝你為我療傷,這窮地方有銀子也沒處使,乾脆用素包子當診金,你別嫌棄。”
今天晚飯有著落了,徐妙儀將素包子扔進身後的藥簍裡,“你這小子頭腦靈活,有前途,苟富貴,勿相忘啊。”
紀綱不好意思的摸了摸新剃的光頭,“混碗飯吃而已,不值一提。”
徐妙儀虛指著方丈禪房的方向,低聲道:“不要妄自菲薄,以前袁珙和智及年輕時,也只想混飯吃呢,如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了。”
徐妙儀揹著藥簍往田地方向而去,夜幕降至,七彩奪目的雲霞和夜晚深藍的天空在西邊天際間涇渭分明,雲霞裡尚有夕陽的餘暉,而深藍的天際已經出現繁星點點了。
袁珙和智及方丈一道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