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4節,大晉如此多嬌,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桓溫現在是指那挖那。
土斷無疑會削弱士族的財力和人力。提拔寒門,是將士族霸佔的官位強行拔走,讓寒門也有機會當上高官。
桓溫開始主持土斷了。
當然引起了從朝野到民間的軒然大波,基本上南渡的中原人都反對,三十多年都交過稅,服徭役,誰會願意啊!
中原百姓十分懷戀王導,都拿王導的《僑寄法》來反駁桓溫,說他數典忘祖。
桓溫被罵得紫石稜般的眉毛豎起,刺蝟皮般的鬍鬚也張開了,“琅琊王氏都沒有明言反對,你們著什麼急,難道你們都姓王了?”
士族們快急瘋了,王導之子王恬整天喝的爛醉,不問朝政,他們連忙去會稽郡請王羲之回來為王導的《僑寄法》搖旗吶喊。
好容易找到王羲之隱居之所,妻子郗璿說丈夫不在,出門雲遊去了。
王羲之提前收到風聲,早就跑了,他和一群朋友在蘭亭開雅集,其中就有陳郡謝氏這一代最出色的才子謝安,謝安等人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王羲之苦於口吃,言語無法表達,雅集過後,照例要將這次集會的詩詞彙聚成冊,王羲之就乘著酒興寫著行書為這次蘭亭集做序言: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王羲之寫完《蘭亭集序》,請他去建康聲援《僑寄法》計程車族們到了,痛述桓溫搞土斷,企圖將江南黃籍和中原白籍混為一談的事情。
王羲之最煩這些權力鬥爭,將《蘭亭集序》一展,“這就是是……是我的回答。不不不不……不要來找我了。”
於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建康城廣為流傳,都贊序寫的好,字更是好看!行書如流水般傾瀉而出,乃這些年寫的最好看的行書。
於是書坊裡王羲之《蘭亭集序》書帖賣的最好。
清河也湊熱鬧買了字帖,開啟念道:“……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清河將字帖放在王悅面前,“王羲之長進了,這幾句話用市井的方式表達,就是‘關我屁事’。”
王悅一看,果然如此,不禁莞爾一笑,說道:“‘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這一句寫的真好啊,我們現在就是如此,相伴快五十年了,不知老之將至。”
清河和王悅都已不再年輕,鬢微霜,從襁褓裡就開始相伴,同甘共苦,一生一世一雙人,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王羲之用《蘭亭集序》表明了關他屁事,他只想逍遙快活的態度。
在桓溫鐵腕手段之下,土斷從士族開始,從上而下推行,桓溫手裡有兵權,就有了話語權,歷史年輪不會停止,徑直碾壓下去。
皇帝的舅舅家庾家為了避稅隱瞞財富,私藏人口,桓溫一查到底,辣手無情,相關人等殺了千餘人。
皇帝真是個明君,居然一聲不吭,沒有為庾家說情。
皇帝也知道土斷勢在必行,當年王導的《僑寄法》已經不符合大晉國情了,大晉若要強大,一統中原,就必須將中原的白籍和江南人的黃籍融合,一視同仁。
在皇帝和桓溫君臣推進下,大晉的土斷順利進行,雙戶籍融為一體,不分南北,大家都交同樣的稅。
桓溫對北伐志在必得,皇帝也期盼能夠在他手中收復中原。
可是現實是殘酷了,司馬家好像中了好皇帝不長命的魔咒,年輕有為的鹹康皇帝只有二十二歲,就突然一病不起,奄奄一息。
當年因為明帝年輕早逝,小皇帝只有五歲就繼承皇位,所以年號裡有個康字,希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