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4章 漕運改制,朕,木匠皇帝?,柯久,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運河一向是我國古代歷史上非常具有商業意義的工程,利用運河的河道來進行糧食運輸就是漕運。其實早在秦朝漕運就已經誕生了。

自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秦朝起,一直到北宋的帝都和國家中心都處於中原地帶。而且在南方的一些地區並不是當時的統治能夠達到的,於是徵糧通常都是在中原的河南兩湖地區比較多

但是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徵糧地區則從中原地帶轉向了向南方比如兩湖兩廣這樣的地區轉移。

為了維持漕運的持續,漕運徵稅嚴格。除了重災區或者缺船運輸時才可以適當酌情減免,其他情況均不能減免。所以造成了當時的各級漕運官腐敗,他們透過加徵漕運稅來進行斂財,有些地區甚至加增五倍之多,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並且由於漕運已經在明朝實行了兩百餘年的時間,漕運的弊端早已積重難返,整個漕軍幾乎都找不出可戰之兵。

漕軍中的把總攜帶私貨,剋扣糧餉。漕河沿途關卡小吏層層剝削,早已是令得漕兵苦不堪言,常有逃卒。

\"傳令淮安府,升右斂都御史李養正為漕運總督,整飭漕運。\"

\"具體事由讓他儘快拿一個章程出來,然後報予朝廷知曉。\"

朱由校微眯著眼,朝著一旁小心侍奉的王安說道。

聞聽此話,王安並未像往常一樣立刻領命,反而是臉上有著一抹憂慮之色,數次欲言又止。

這漕運可不僅僅只牽扯到名冊上的十餘萬漕兵,更是涉及到了漕河兩岸的近百萬百姓的生計,豈可說動就動。

更別提漕運中的那些位把總,聽上去覺得品秩不高,但是這些人皆是數代傳承,根深蒂固,哪個把總手下掌管的漕兵沒有上萬人,如何能輕易令得他們將嘴中的利益吐出來。

要知道,這些把總夾帶私貨早已是既定的事實,就連朝廷也已經預設了。為的就是幫助漕軍增加一些營收。

眼下這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哪個不借著漕船“免稅、先行”的優勢,捎帶些東西。更別提一向斂財無度的勳貴與宗室藩王們。

這朝廷的漕船,早已變成了這些人幫助自己謀利的工具,典型的公器私用。

並且漕運分佈幾千裡,誰也不知曉那些巧立名目,層層剝削的小吏們背後有沒有當地官府的身影。

朱由校這一句話雖然說得簡單,但是已然觸碰到了眼下大明絕大部分人的利益。

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天子的這一刀若是斬下去,將要得罪多少人?

\"皇上,三思啊\"

一向以朱由校的意志為最高指令的王安終於還是開口了,他真的害怕此令一出,會讓眼下本就\"勢單力薄\"的朱由校處境更為艱難。

更何況,朱由校還準備將山東曲阜的孔家一併收拾了。

天子的步伐,這次邁得實在是有些大了點。

\"大伴,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沉默了半晌,朱由校輕輕開口,但是聲音確實頗為平靜。

\"皇上,事關重大,當緩緩圖之啊\"

聽聞朱由校徵詢他的意見,王安臉色便是一苦,他一介閹人如何敢在這等事上胡言亂語,他只是單純的覺得朱由校的方法有些太過於粗糙了。

即便是升李養正為漕運總督又當如何?難道有了這個名頭,就能令漕軍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把總們乖乖的將手中的利益讓出來?

昔日靈璧侯湯世隆以及東林大佬李三才曾先後就任漕運總督十餘年,誰也不知曉那些漕軍中的把總們有多少人曾受過他們的恩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大明後,我被朱元璋穿越了

眨眼的星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