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舉世皆欲殺
湖海平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1章 舉世皆欲殺,長生:隱居地球,鎮諸天神魔,湖海平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治。
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過三茅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
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
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
後人在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君,稱山為茅山。
東晉時期,茅山腳下誕生了一個男孩。正是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小仙翁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東晉時期丹陽郡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
受伯祖父葛玄影響,葛洪16歲時拜煉丹家鄭隱(葛玄徒弟)為師,後歸隱山林研習。
他曾一度從軍立功,被授予要職,但堅辭不就。
公元314年起,葛洪隱居茅山多年,在金壇乾元觀、金牛洞等處潛心煉丹修煉。
葛洪所著《抱朴子》繼承和發展了東漢以來的煉丹法術,對之後道教煉丹術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葛洪還撰有醫學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後備急方》三卷。《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收有其著作十餘種。
東晉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葛洪移居南方,從此隱居於羅浮山。
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煉丹,著書講學。
因從學者日眾,又增建東西北三庵(東庵九天觀、西庵黃龍觀、北庵酥醪觀),終成一代大家。
葛洪在走出茅山時,正逢瘟疫流行,葛洪廣採草藥,製藥佈施,使眾多百姓起死回生。
便有了《肘後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後世稱葛洪為南茅山派的祖師。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翽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至南朝齊梁時,陶弘景恢宏了上清派的影響力。
陶家是江東的名門望族。陶弘景早年即與梁武帝相識,後在其取代南齊時有所襄助。
梁武帝即位後想讓陶弘景為官輔佐朝政。陶弘景便做了一首詩和一幅畫呈送給梁武帝。
畫上是一頭牛在吃草,一頭牛戴著金籠頭被人牽著。詩寫《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梁武帝見後便不再勉強。
陶弘景辭官後在橫山隱居,因不堪王公貴戚“參侯相續”的干擾,便去往句容的茅山,認為“此山為天下第八洞宮,名叫金壇華陽之天”。
陶景弘在隱居期間,梁武帝還經常送來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
每遇到軍國大事,梁武帝還前來與陶景弘協商。並經常書信往來。因此陶景弘被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隱居茅山達45年之久,享年81歲,諡號:“貞白先生”。
時至李唐,在朝廷的推崇下,上清派又出了很多知名高道,例如,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和李含光等等。
透過這些高道的活動,茅山上清派達到了鼎盛時期。
此時許仙眼前茅山的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
許仙此時立身之處是茅山的朱陽館,位於茅山三茅峰西北。
古時有高辛氏人展上公,燕人郭四朝等在此修煉,晉時楊羲、許謐在此造作《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梁天監十三年(514年),上清派道士潘淵文,建“朱陽館”。
天監中陶弘景在此收集楊、許手跡,編纂《真話》、《登真隱訣》等上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