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6600字章)
湖海平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章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6600字章),長生:隱居地球,鎮諸天神魔,湖海平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隨意揮了揮衣袖,像打發路人走狗般,漫不經心,道:“聖女可以走了,再不走貧道可能就改變主意了。”
伽藍冷冷“哼”了一聲,白衣凌空,銀髮飄舉,化作一道輕煙,在月光下飛掠遠去。
……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
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
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
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
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
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
倘逢騎羊子,攜手凌白日。”
峨眉山,道門的重要道場,天皇真人論道之地,被尊崇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中的第七洞天——“虛靈太妙洞天”。
峨眉山早在先秦時代,就是具有大山崇拜的“仙山”,許多方士在此避世隱居,其中以楚狂接輿與葛由為著。
劉向所撰的《列仙傳》說:“陸通者,雲楚狂接輿也。好養生,食囊盧木實及蕪菁子。遊諸名山,在蜀峨眉山上,世世見之,歷數百年去。”同書又載:“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羊賣之。一旦騎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綏山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
峨眉山還被視為出產仙藥之地。晉常璩《華陽國志》載:“峨眉山,《孔子地圖》言有仙藥,漢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藥,不能得。”
早在東漢道教正式創立之前,峨眉山即與神仙方士密切相關。
東漢中期,張陵在鶴鳴山建立天師道,奉老子李耳為教祖,以老子《道德經》五千言為主要經典,由此,制度化道教正式形成。
張陵以鶴鳴山為中心,劃分了24個教區,以系統傳道,即著名的“二十四治”。
漢獻帝時,張陵之孫,被尊奉為天師道系師的張魯任漢中刺史二十餘年(約公元190—215年),並在漢中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獻帝建安三年(198),張魯於二十四治之外另立“八品遊治”。
其中第一治即為峨眉山,第二治是青城山。在東漢末年,峨眉山已經成為天師道劃定的一個教區,在正統道教理論體系中獲得了初步的名分。
魏晉時期,是道教體系成熟期,由天師道衍化出上清、靈寶、三皇三個經系,構成後世道教“三洞經教”的主體。這三個經系均與峨眉有密切關聯,其中尤以靈寶經系對峨眉影響最大。
《靈寶五符經》是早期“靈寶經系”主經,經中講述黃帝持有《真一之經》,但不解其中之要,於是四處尋訪,往峨眉山見天皇真人。天皇真人告知此經又稱為《真一五芽天文》,併為黃帝解讀這部經典。
峨眉山天皇真人的授道者形象在《靈寶五符經》中確立,並對其後道教傳經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峨眉山的仙山地位此時也進一步強化。
葛洪《抱朴子》中稱:“青城山、峨眉山、綏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
東晉晚期,道教洞天福地系統已經初步構建,《茅君內傳》中提及三十六洞天並羅列了前十大洞天名稱,其後小洞天未具體列名。洞天特點之一就是諸山洞相互潛通。陶弘景《真誥》稱:“句曲洞天,西通峨眉,南通羅浮,皆大道也。”《太平御覽》引《名山記》載:“山如蠶蛾之眉,亦有洞天,諸靈書所藏,不知當是第幾洞天也。”
晉代峨眉山開始有營建宮觀的記錄,道士曾在白雲峰下建造乾明觀。稍晚佛教也傳入峨眉山,乾明觀因此被改作佛寺。
唐代峨眉山的道教傳播得到迅速發展。唐初,著名道士孫思邈入蜀來峨眉山隱居,居於峨眉牛心山天柱峰,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