餮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0章 報名,關東往事,餮饕,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陸謙是江南的書香門第,大戶人家的少爺,只是這心存報國之志,所以才投筆從戎,手頭自然是不會拘禁,翔宇又是龍虎山上的二當家的,這口袋裡的銀子自然也不會少,只是張山和山奎這兩個小子、手頭上就不那麼寬裕了,但是主要還是這四個人意氣相投,所以也就不在乎誰出錢救窮了。
這四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人,從五湖四海來到這個黃埔島上,看著眼前奔流不息的黃浦江,都立志要在軍校好好學習,將來學好本事,強我國防,整頓軍隊收拾舊山河,一定要把東陽鬼子給打出中國去,幾個人玩的累了,肚子也餓了,就決定到江邊附近的飯館,去吃點東西,就這樣這幾個年輕人,就信馬由韁的順著江邊,聞著香味來到了一個臨江的二層樓飯館。
走到門前抬頭一看,只見門口的牌匾上寫著,一桌鮮三個鎏金大字,翔宇心想這個名字叫的響亮,就憑這個也得進去嚐嚐、他這個一桌鮮到底是什麼名堂,想到這裡就叫上其他三個人,也一同進了這個臨江的飯館,在夥計的熱情引導下,來到了一個雅座,就這樣四個人對面而坐,跑堂的夥計馬上端來了沏好的茶水,分別給這四個人斟滿水,這幾個年輕人也是玩累了,看見眼前的香茶,那就是一通牛飲,等到大夥都解了渴,翔宇才詢問幾個人想吃些什麼,所幸大夥也不挑食,就是撿著這裡的特色,隨便上四個菜一個湯就了。
翔宇知道張山是湖南人,平時愛吃辣的,就要了一個辣子雞,而陸謙是江蘇人愛吃清淡的,就點了一個竹筍炒肉,山奎和自己是東北人,當然還是肉最適合,就來了一個東坡肉和滷豬手,最後還是要了一個本地的特色菜,清燉鯽魚湯,不一會菜就齊了。
這時候夥計忙說,我看幾位客官不是本地人吧,幾位爺有所不知,關於這道菜還有一個故事,相傳在明朝時期有一個書生,父母去世的早,由哥哥和嫂子供養讀書,後來哥哥也去世了,他本身是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全由嫂子一個人供養著,後來書生去京師趕考,臨行之時寡嫂給這個小叔子做了一道菜,就是她親手在江中,撈取的一尾鯽魚,然後除去雜碎就著江水,就頓出這道菜來。
書生喝了一口湯吃了一口魚肉說道,嫂子的手藝真是了得,這道菜做的鮮嫩可口,甘而不淡,鹹中有味,食其肉餘香饒舌流連忘返,堪稱佳餚上品,但是他此時那裡知道這其中滋味、全是嫂子流到湯中的眼淚。
夥計這麼一說,倒是把幾個人的興趣給勾了出來,尤其是劉謙這小子,倒是觸景生情,追問夥計後來怎樣,活計這時一看大傢伙都想知道、故事的結局也就來了精神,繼續講到,多年後書生在京城高中狀元郎,在金鑾寶殿做了天子門生,官當得是越來越大,可就是吃盡山珍海味,食遍人間煙火卻在也嘗不到,這清燉鯽魚的味道了,這時才想起那位寡嫂,書生覺得萬分的愧疚,馬上在皇帝面前告假回家省親,來到此地以非當年人家,原來書生上京趕考不久,家中就糟了變故,寡嫂不得已就到這江邊酒家,給人家做魚過活,因做的一道好菜,所以才勉強生活,但是由於這道菜好吃,不久這個酒館就遠近聞名了,在說當年那個書生,如今這個朝廷大員到此尋不見寡嫂,以為早已不在人世了,就在地方官員的陪同下,到此地散心,聽聞這裡的鯽魚湯做的好,就在此地宴請這個朝廷高官,等到最後一道菜,清燉鯽魚湯上桌後,書生嚐了一口,不覺淚如泉湧,這分明是當年離家時的味道,馬上叫出寡嫂兩人相見。
夥計正好講完這個故事,就被其他的客人給叫走了,大傢伙此時都在回味,這個悽美的故事時,突然聽見樓下有人在唱歌,而且歌詞是,九一八,九一八,我的家就在東北松花江上,兩岸長滿大豆高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