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茶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3章 去看諾貝爾,隨身帶著兩斤戲,大茶碗,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
一百多年來,這儀式只因為打戰中斷了幾次,傳統得非常傳統。
從大家入場就座,到四點半儀式開始。
舞臺非常莊重,當中是諾貝爾的半身銅像,兩側後是綠草鮮花,上面還有一層,坐著樂隊。
然後音樂奏起,獲獎者由穿著整齊的瑞典女大學生帶領,從幕後走上舞臺。
大家分兩邊坐好,一邊是獲獎者,一邊是重要貴賓。
接著諾貝爾基金會主席致詞。
在樂曲聲中,瑞典國王為獲獎者授獎。
獲獎者要走到舞臺中央,從國王手裡接過金質獎章和證書,此時會場上報以熱烈的掌聲。
然後獲獎者發表感言。
每頒獎一次,樂隊演奏一段長約10分鐘的樂曲。
最後全場起立,頒獎儀式在瑞典國歌聲中結束。
然後吃飯……
似乎高大上的頒獎儀式全是這個套路,區別只在於參與者和影響力而已。
但與許多電影獎項及文學大獎不同,諾貝爾獎遵循的原則是,除了公佈最終獲獎者外,候選人的名單都不對外公開,並設定了50年的保密期。
對於每年可能出現的各種傳說,說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其真實性必須50年後才能得到驗證。
王小寶看到這裡非常之佩服。
不管是不是諾貝爾本人的本意,這肯定是非常好的一個想法,至少不會讓科學家們像演藝界的明星們一樣把注意力轉到搏各種版面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