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尚花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一章 書生意氣,大宋那些年,墨尚花開,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敵眾,眼看就要命喪敵手。城內的代州副都署盧漢贇怯懦畏懼,不肯出城支援馬正。眼看楊業的悲劇又要在馬正身上上演,破敵的重擔又一次落到代州知州張齊賢的身上。

無論什麼樣的災,什麼樣的難,人生要盡全力度過每一道關,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可輕言放棄。

山東大漢的血性,讓張齊賢毅然地站了出來,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他在城中選了兩千廂軍,慷慨誓師,要以一當百,與城外遼軍殊死一搏,誓死保住代州城。

城上的守軍開啟城門,張齊賢一馬當先,揮舞長劍,率先衝出。大軍從馬正的右方,迅速出擊。宋軍勢如下山猛虎,銳不可當。耶律蒲奴寧又怕中了左右夾擊,不敢戀戰,遼軍邊打邊撤,宋軍終於一鼓作氣,救出馬正,解了代州之圍。

在敵眾我寡的危急關頭,張齊賢動員廂軍,又親自策劃並設計疑軍、伏兵,多次擊退遼軍,穩定了河東局勢,避免了宋軍的全線崩潰。

“齊賢之用兵,臨敵制勝,變化若神。雖武夫健將,有所不逮。”上奏捷報之時,張齊賢個人沒有貪功,而是把功勞歸於盧漢贇。盧漢贇竟然恬不知恥,具名奏捷,得到太宗的褒獎。太宗後來得知盧漢贇畏懼,並未出戰,大怒,將他和鈐轄劉宇,皆罷為右監門衛大將軍。

代州大捷,大宋軍民聞西北捷報,人人振奮。

烈烈英姿,彪炳雁門,鼓舞后人,前赴後繼。大宋神宗朝宰相,三朝老臣張方平不無感慨地說道:“宋與契丹大小八十一戰,惟張齊賢太原之戰才一勝耳!”

◆ 文武換秩

君子館之戰,滄州都部署的李繼隆本來與劉廷讓約好了,率一萬精兵作為後援。由於天氣嚴寒,士兵被凍僵無法使用弓弩,李繼隆和滄州副都部署王杲領兵赴援途中,遭到遼軍阻擊。李繼隆考慮到天氣等因素對宋軍極為不利,果斷下令退保樂壽。結果劉廷讓受到遼軍重創,損失數萬人,幾乎全軍覆沒。

得知滄州都部署李繼隆不戰自退,太宗大為惱火,急令李繼隆赴京,令中書省對其進行調查。“上怒,追繼隆赴闕,既而得釋。”

或許太宗認為李繼隆為了避免了更多的傷亡,不派援軍救援的決策是正確的。在詢問李繼隆後,不久便將他釋放,並未追責。一年後,李繼隆加領本州觀察使。

李繼隆在後來的唐河之戰時,曾自言:“往年河間不即死者,固將有以報國家耳。”說明當年君子館一戰,他不是害怕出戰,而是為了不做無謂的犧牲,儲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

君子館之戰過後,大宋的沖天的豪氣和志在必得的膽識,被遼軍一掃而空。還好,西北有一個張齊賢,在河北戰場,宋軍連一個能夠挑起大梁軍事統帥都沒有,太宗再也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勇氣,大宋君臣將領全都意識到北伐的不可能性。

君子館之戰成為一道分水嶺,從此之後,宋對遼的戰爭,由主動進攻變成完全防禦。

宋太宗的崇文抑武,讓中華民族綿延了千年的尚武精神越來越蕭條,讓秀才去背弓拉箭,漸漸成為一種無奈之舉。

武將避死,文官雄起。代州兩次大捷,張齊賢為天下讀書人長了臉,書生腹中不僅有錦繡文章,也裝有百萬雄兵。太宗覺得文官也可以獨當一面,戡定寇亂。

當邢州、深州、祁州、德州等地相繼陷落,遼軍縱兵大掠,貝州(今河北清河)知州柳開坐不住了,他上書太宗,要求效死北邊,“今契丹未滅,願陛下賜臣步騎數千,任以河北用兵之地,必能出生入死,為陛下復幽、薊,雖身沒戰場,臣之願也。”

自唐以來,從節度使到州刺史用的都是武官,武將不夠,文官來湊,太宗覺得這沒啥不可。

雍熙四年(987)正月,太宗正是下詔:“文臣中有武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混在古代當軍閥

白色孤島

大宋那些年

墨尚花開

三國:本想做忠臣,為何逼我造反

不要虛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