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尚花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四章 乘勝伐遼,大宋那些年,墨尚花開,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崔翰此次出征北漢,奉命統率侍衛馬步各軍,率先攻城,流箭射穿他的腮幫子,他仍面不改色,繼續督戰,趙光義得知此事,親自到軍帳安撫慰問,這事,讓崔翰感激涕零,誓將以死以報君恩。因此,別人不講話,他先站出來力挺皇上。
一個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決策者,外帶一個不怕死的將領,二人決定帶領大家開始一場沒有勝算的冒險之旅。“上謂然,定議北伐。”即令樞密使曹彬開始調集各路兵馬。
這下子,眾將都無話可說了,試問,天底下有敢逆龍鱗背龍意的下屬嗎?皇上說打,哪個敢說一個“不”字!
俗話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有功不賞,兵無鬥志;疲兵再戰,生死攸關,趙光義首先犯了這兩項原則性的錯誤。
趙光義奉行的原則就是:不被別人的情緒裹挾,才是最高階的自由。太平興國四年(979)六月初七,趙光義派人傳送京東、河北各州軍儲到北面行營,用以接濟北伐大軍。
六月十三日,在抱怨聲中,大宋天子趙光義親自督軍離開鎮州北上,征伐大遼。由於將士們身心俱疲,無意北伐,“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當天,扈從太宗的六軍,就不按時趕赴指定地點集結的,可見軍隊士氣是何等的低落,如果懂一點軍事的,就知道這場仗是肯定不能打的。趙光義勃然大怒,預備軍法處置。
馬步軍都軍頭趙延溥極力勸阻,道:“陛下巡行邊陲,本以外寇為患,今敵未殄滅而誅譴將士,若圖後舉,誰為陛下戮力乎?”趙光義這才打消了處罰軍士的念頭。
趙光義認為自己出兵契丹是有底氣的,此時的大宋可謂高手林立,猛將如雲,曹彬、潘美等很多將領都曾身經百戰,在平定南方割據政權的戰役中,都是戰功赫赫,彪炳史冊的戰神一級人物。此前的白馬山一戰,雲州觀察使郭進率軍大敗契丹,遼軍主將陣亡。趙光義認為此時的契丹已不堪一擊,從心理上,就已經佔了上風。因此,在滅亡北漢之後,趙光義就下定了決心,欲挾戰勝之威,直搗幽州,一鼓作氣收回燕雲十六州。
趙光義出兵契丹也是有原因的。五代十國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契丹求得一個後晉“兒皇帝”的身份,從此,燕雲十六州就落在了契丹人的手裡。
失去燕雲十六州,中原朝廷就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十六州中的幽、薊、瀛、莫、涿、檀、順等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七州;其餘的在太行山的西北,稱為“山後”九州。中原失“山後”,猶有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全無,契丹鐵騎可以一馬平川,直抵黃河北岸。
石敬瑭到死都不會想到,他這個兒皇帝朝廷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二年。契丹人大舉南下,燒殺搶掠,他的接班人,侄子(也是養子)後晉出帝石重貴,被契丹掠至北國,屈辱而死。燕雲十六州的得失,關係江山的安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石敬瑭一族,首先享用惡果。
中原王朝自後周世宗柴榮時起,就開始了與契丹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戰爭,宋太祖趙匡胤還想到了設立“封樁庫”,用金銀換地盤,用財富換和平。
為了永保帝都開封的平安,必須收回燕雲十六州,而且越早越好,因此,趙光義才堅持己見,毅然決然地出兵契丹,九牛拉不轉。
從中原王朝大宋的眼光看來,契丹大遼是一個入侵者,是洪水猛獸;從遼國的立場來看,我們與大宋只是南北朝廷,作為華夏大地板塊的原住民,實現華夏統一是我們共同的職責。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遊牧民族契丹的可汗,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定國號為“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