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零三章 京營,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支數萬人的部隊在戰場上脫離後方進行戰術迂迴穿插,那真的是頂級名將才能夠做到的事情,而能執行的部隊,也寥寥無幾,必須有長年累月的配合和實戰訓練,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至於靖難後期,燕軍的套路確實基本失效了。

這就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隨著戰爭程序的加速,大量的南軍部隊完成了大浪淘沙的過程,彼此之間配合程度提高了,或者說不會跟友軍配合的,基本都自然淘汰了;第二個原因則是燕軍從戰略防禦轉向了戰略進攻,後期都是燕軍主動出擊,南軍處於防禦狀態,因此不需要太過寬大的正面來包圍燕軍(也沒有那麼多兵力進行兩翼包圍作戰了),戰線縮短的同時,也開始用車陣和火器部隊來應對騎兵的迂迴,防禦效果很好。

無論是德州還是藁城、夾河,燕軍的騎兵迂迴都沒討到什麼便宜,甚至好幾次撞得頭破血流,折損了多名大將。

到了建文四年淝河之戰的時候,燕軍猛將王真與白義、劉江各率精騎進行遠距離機動,結果中了平安的圈套,援兵被南軍死死地擋在外面,王真等人被重重圍困,其人大呼“我義不死敵手”,自殺身亡。

王真的死亡,意味著燕軍的戰術對於鐵了心縮龜殼裡當王八的南軍已經基本無效了,反而成了進去多少送多少,直接把包括朱棣在內的燕軍全體將領信心都給打沒了。

當時諸將都勸朱棣退兵,因為深入敵後後勤補給線隨時可能被斷,大軍糧草馬上告罄,而且現在野戰也啃不動南軍了,再不撤沒準就要全軍崩潰,是朱能按劍而起,說“漢高祖十戰九敗,最終卻能奪得天下,而今我們連連得勝,豈能小有挫折便退兵而回,再向他人稱臣”給硬勸回來的。

朱能向朱棣保證,一定能迭代戰術想出破解辦法,朱棣這才厲聲叱責,諸將也都不敢再言。

後來朱能果然改了戰術,靠著“火器重步兵”正面硬碰硬擊敗了平安所部銀牌軍,又擊敗前來救援都督陳暉,這才有了後來的靈璧決戰這也是為何燕軍騎兵將領們明明都瞧不起火器,但真就沒幾個反對使用火器的緣故。

兩字,真香!

五個字,誰用誰知道!

回溯歷史,放眼當下,誰都知道想要打勝仗,衛所制肯定是不行了。

沒了衛所制怎麼辦?

“故此,五軍都督府暫擬決定更改國朝部分軍制,在中樞建立京營三大營制度,在邊疆設立掛印總兵官制度,內地則依舊保持衛所制不變。”

總兵官制度倒是沒有出乎意料,因為這已經是預設的現行制度了。

寧夏總兵官寧遠侯何福、甘肅總兵官西寧侯宋晟、遼東總兵官保定侯孟善

在洪武朝時期,除了塞王們負責鎮守邊疆,老朱就經常派遣勳貴武臣去非塞王駐防的區域坐鎮,而到了眼下的永樂朝時期,為了取代塞王守邊的制度,也形成了各關鍵地區由鎮守總兵官負責統籌軍備的情況名義上總兵官是臨時差遣,但實際上就是長期職務,統領整個地區內的所有衛所兵,紙面上規定的“平時兵將分離、戰後散歸衛所”在執行中已經被打破了。

故此,勳貴武臣們其實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京營三大營。

京營一旦組建,那就一定是所謂的禁軍,是整個明軍的核心組成部分。

在過去不是沒有這個提議,但老朱怕如五代故事,又整出來一個“點檢作天子”的事情來,是不允許組建類似五代殿前司這種性質的京營的。

但京師周圍的好幾十個衛,確實有一點跟其他衛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共用訓練場地。

《大明會典》載“國朝京營之制,主訓練在京官軍……國初立大小教場,以練五軍(非五軍營,指的是五軍都督府下屬)將士。”

但也僅此而已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從小兵做到諸侯

甜粥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