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5章 譙周,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用兵如神,穿越急流,翻越山谷,不用船隻便能渡過孟津,就不是我愚子所能做到的事了。”
聽完這個小故事,朱高煦接連搓手,做出了跟他爹一樣的反應。
“這他孃的不是在放酸屁?”
“要俺說,漢室江山不可復興,那是天意,季漢擋不住曹魏,輸在氣勢,卻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譙周這個人面獸心的東西,他康慨陳詞的那一套說的是個什麼玩意?”
李景隆贊同道:“天子尚且坐在龍椅上,他就迫不及待丟擲異端之說來使人心渙散,誘使季漢不戰自潰最終投降,而後又不能保守臣節,自行降敵,他是處心積慮地唯恐國家不滅,用心實在是歹毒無比!”
姜星火聽完了兩人的義憤填膺,同樣認可。
“所以我才要說,一篇《仇國論》,‘勝’過兩篇《出師表》。”
“而之所以《仇國論》能摧毀季漢百姓的信心,便在於,季漢是一個傳統的封建王朝,而非一個民族國家。”
講到這裡,李景隆回過味來。
原來姜郎舉這個例子,便是要反面說明,沒有‘民族國家’,便會出現季漢末期那樣民心瓦解的例子。
而反過來說,如果有了姜郎口中的‘民族國家’,面對外敵,民心便會更加凝聚?
那這麼說來,‘民族國家’這個東西,恐怕是很受皇帝喜歡的。
畢竟,哪個皇帝都不想自己的國家到了末期,大臣們都爭先恐後地瓦解自己人的民心,為的就是投降敵國當敵國的臣子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如果真的‘民族國家’這麼有效果,想來如《仇國論》這般蠱惑人心的東西,以後就會徹底失去效果了。
想到這裡,李景隆愈發好奇。
畢竟,他知道了太多秘密,如今又要踏上前途未卜的出使日本之旅,再知道點秘密,也無所謂了。
債多了不愁,蝨子多了不癢。
姜星火只舉了個例子,便再也沒繞彎子了,他繼續說道。
“民族國家與傳統封建王朝的區別非常之大,而這種區別,最主要地就是體現在百姓的歸屬感、凝聚力上。”
“只有百姓知道了什麼是民族國家,知道自己是誰,才會有歸屬感、凝聚力。”
在李景隆的最後一課上。
李景隆盡職盡責地履行了他的捧跟角色。
“姜郎,什麼是民族國家?”
姜星火慢慢地、用他們能跟得上的語速說道。
“民族國家與傳統的封建王朝不同,民族國家的成員,也就是百姓,效忠的物件是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廟堂體制。這種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但最主要的是在廟堂體制內佔據主導地位的主導民族。”
朱高煦聽完後問道:“那姜先生的意思是,以後百姓就都不效忠皇帝了嗎?還是說,以後就不要番邦四夷這套東西了。”
“當然不是。”
“只是加了個解釋的更清楚的說法罷了。”姜星火啞然失笑,解釋道:“封建王朝是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延續千年的政體,這就是百姓都認同的,所以大明皇帝自然就是百姓效忠的最高物件,否則豈不是亂了?另一面,正如現在的蠻夷要稱大明天子為‘大皇帝’一樣,以前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的意思是一樣的。”
“就是說,大明的皇帝,首先是以漢民族為主導的這個國家的‘漢家天子’,其次才是在朝貢體系內宗主國大明的‘大皇帝’。”
朱高煦恍然地點了點頭。
李景隆也明白了這個概念的具體內涵。
說白了,就是兩層意思。
第一層,大明皇帝還是大明皇帝,只不過大明代表的是以漢人為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