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日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節,春山如黛,花日緋,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爺李賢和二老太爺李放這兩門最為得意。李賢這房留在大興,李放那一房則去了京城定居。
老太爺李賢乃辛酉年同進士,由恩師範閣老舉薦入朝,先入國子監為舍人,三年後擔任國子博士,為皇子,世子,宗親,及入得國子監的天下學子們授業,朝廷正經五品官員。
二老太爺李放則在翰林院為院士,管著大典編修事宜,在宋策的父親,翰林院首座宋亦民宋大人手下為官好幾載,後來宋亦民捲入一樁案子,丟了官職,流放西北,便是李放繼任的翰林院首座。
京城與大興府不過半日路程,李家家眷未隨李賢入京,仍舊留在大興老宅。世人提起的大興李家,便是李賢一門。
李家的兒郎,大多以從文,李賢有三個兒子,二老爺李韜,五老爺李光,還有就是八老爺李崇。二老爺李韜乃是武德一年的舉人,再往上便沒有進益,如今在李家家學中,為李家及旁支子弟們授課,五老爺李光則是秀才,在大興府中最出名的絡繹書院裡教書,兩位老爺都有點子承父業的意思。
唯有被李家公認的神童八老爺李崇,如今是越活越回去,成天醉生夢死,不事讀書,配合他往年的天才名聲,便如那明珠蒙塵,名劍斷刃,令人扼腕。
李莞手裡有了點錢,不能坐吃山空,總得乾點什麼才行。
上一世她是嫁去宋家以後,才在京城開設店鋪,對京城裡街面的發展情況和商業走勢倒是瞭解,可如今她在大興,今後也不可能再嫁給宋策,那樣一來,就真得好好想想今後的路該怎麼走了。
李莞從小就沒有讀書的興趣,不過她天生算賬快,對數字很敏感,行商於李莞而言,也許是一條好的出路。如果她能像表姑奶奶那樣把生意做大,就算不嫁人,手裡有錢,將來做個瀟瀟灑灑,痛痛快快的老姑奶奶也很好嘛。
李莞打算去街上轉轉,讓院子裡的阿成去馬房套了一輛馬車,帶著銀杏就出門了。
李莞十六歲嫁去京城的,十六歲之前,大都生活在大興府,大興府的街道跟印象中沒什麼太大變化,這裡是歷朝中都,雖不及京城乃重中之重,卻也繁華。
這年頭南北商貨還沒有盛行,整個大興府能喊的上號的商行沒有幾家,這跟如今朝廷的水域政策有很大的關係,這一任的運河使康大人年事已高,是個保守之人,墨守成規,不願推陳出新,許是任上時間快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既不開拓水域路線,還對水域上的船隻往來控制十分嚴格,要一套特別特別繁縟的文書令辦下來,才能在運河行舟,而且對運送物品也有很多限制,江南的絲綢,茶葉,陶瓷等只有那些大的商行能走,小的商行是想都別想的。
倒是下一任運河使褚公良褚大人,戶部出身的大人,腦子就是靈活,思想開明,上任後大刀闊斧變了水域政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拓運河,規劃路線,造碼頭,搞運輸,讓運河從南至北,從北至南熱鬧起來,百姓們生活好了不是一星半點,有一些受運河影響而發跡的商戶們,私下裡都奉褚大人為財神爺,那年開始,國內的稅收經濟就開始呈倍成倍的增長。
不過等到褚大人上任,開拓運河,改變水域政策,至少還得要過三四年,這三四年間,南來北往的貨商依舊是要走陸路的。
但不管走水路還是走陸路,李莞都清楚的知道北貨南調,南貨北調這其中有多少利潤可圖,而這幾年裡,因為運河還沒正式大規模通商,很多貨物不能無限量供應,造成了市場上貨品物以稀為貴的局面,也就是說,這幾年裡,把南貨運送到北邊來販賣,因為這類東西少,所以很容易賣出高價。
當然了,這又是另外一種商行模式了。
第6章
榆林街是大興府最繁華的街道,以街尾那一片榆樹林而得名。街道兩側商鋪林立,各色旗幡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