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章 文心雕龍·物色,俠影美顏,德蘭Y,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在有限的物色中寄託無限的情思的奧秘所在。無怪乎人們要把山林原野看作深藏文思的寶庫,而大詩人屈原不也恰恰是在江山的助力下得以掌握詩歌創作精義的嗎?

綜觀全篇,由物色對文思的啟動作用肇端,中經寫景傳統的追溯和近世文風的批判,落腳於寫景原則的闡發,而又復歸於物色對文思的啟動,首尾迴環,前後呼應,氣脈流動而貫串。文章的目的在於寫景方法的探討,但自始至終扣住“物”與“心”、“情”與“辭”這兩對矛盾來展開論述,不僅使通篇立論有了明確的主心骨,亦且能跳出專談技巧的狹小眼界,從具體問題引申到了一般原則。《物色》篇之成為《文心雕龍》整個體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這應該是重要的原因。就語言風格而言,本篇的一大特點在於大量運用白描的手法,以渲染那種物色與情靈互通互融的氛圍。如:“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讀這樣的語句,我們幾乎忘了自己面對的是用駢文寫成的理論專著,而彷彿覺得在品味一首優美的散文詩。至於篇末那段充滿詩情畫意的讚語,用傳神的筆調勾繪出動人的境界,在整煉的句式中蘊含著深沉的理趣,這不正是《二十四詩品》的雛形嗎?後人擊節讚賞,譽之為“諸贊之中,此為第一”(清紀昀評),殆非虛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娘娘!快把我賜給小太監

姒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