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蘭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9章 班彪《北征賦》,俠影美顏,德蘭Y,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杖:行時所持。都是老人恃以支援身體的工具。[60]折:迴轉。吳濞(bi):漢高帝劉邦兄劉仲之子,漢高帝立為吳王,孝文帝時,稍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孝文帝賜吳王几杖,准予年老不朝。逆邪:叛逆。[61]太宗:文帝廟號。蕩蕩:廣遠貌,這裡指文帝的王道廣遠。[62]曩(náng):以前。圖:圖謀。此句意為當年秦國所圖豈能與之相比。[63]隮(ji):登上。高平:漢置縣名,屬安寧郡,治所在今寧夏固原縣。周覽:四面瞭望。[64]嵯(cuo)峨:高峻貌。[65]野:曠野。蕭條:凋零貌。莽蕩:曠遠貌。[66]迥(jiong):遠。[67]猋(biāo):通“飆”,疾風,暴風。漂遙:隨風搖動。[68]谷水:李善注引《管子》:“山水之溝,命曰谷水。”灌:注入。揚波:掀起波浪。[69]杳杳(yǎo):深暗幽遠。[70]皚(ái)皚:形容雪白。[71]邕邕(yong):雁鳴聲。[72]鵾(kun)雞:鳥名。似鵝,黃白色。嚌(jiē)嚌:猶喈喈,鳥鳴聲。[73]遊子:班彪自指。[74]愴(chuàng)悢(liàng):悲傷。[75]慨息:嘆息。[76]漣落:淚流不止。[77]攬:拭。於(wu)邑:同“嗚唈”,猶嗚咽,因悲傷而抽噎。[78]民:人民。故:變故。[79]曀(yi):陰暗,比喻天下混亂不太平。陽:天氣晴朗,比喻天下太平。[80]度:正常法度。[81]諒:確實。時運:時世,遭遇。[82]永:長。伊鬱:幽怨。愬:同“訴”,傾訴。[83]亂:辭賦末篇對全文要旨的總結,或樂曲的卒章。[84]子:指孔子。固窮:安守貧困。遊藝文:用六藝和文章來陶冶身心。藝文,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85]以忘憂:孔子曾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86]達人:通達事理的人。從事:行事。儀則:法則。[87]申:屈伸。與時息:即與時訊息。消:減損。息:增長。行動舉止適應時事變化。[88]信:履行忠信之道。無不居:沒有不可居之地。[89]之:到,往。蠻貉(mo):古代南方和東北的少數民族,比喻所到之地淒涼。憂懼:憂愁恐懼。
賞析:
晉摯虞《文章流別論》雲:“更始時,班彪避難涼州,髮長安,至安定作《北征賦》也。”東漢更始年間(23年—25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連年征戰,各自稱王稱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班彪當時避亂於涼州(今屬甘肅省)。而《北征賦》就是作者從長安出發,往安定(今寧夏固原),赴涼州途中所寫。本文以紀行為線索,透過寫景敘事來抒發作者心中的感慨,一改漢大賦鋪張華麗的風格,篇幅較簡短,是紀行賦的代表之作。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餘遭世之顛覆兮”到“超絕跡而遠遊”,講述作者北征的原因。生逢兩漢交替的動盪時期,作者面對被戰亂所毀的長安,悲傷昔日繁華巍峨的城市如今變得滿目瘡痍,不忍直視因而決定北征。第二部分,從“朝發軔於長都兮”到“永伊鬱其誰愬”,以作者北征路線為線索,每到一地或徵引典故,或描寫景色,藉以發表議論和抒發情感,是全文的主體部分。作者在這裡使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將紀行敘事、寫景抒情,據典議論融為一體。如作者行至周代先祖公劉曾居的“郇邠之邑鄉”,借《行葦》詩歌頌揚公劉之德惠及草木,羨慕其時民安物阜的局面。古今對比,作者感嘆自己生不逢時,無奈於世事無常而非人力所及。進入義渠舊城,作者想到義渠王和秦昭王的典故,稱道秦昭王起兵伐殘義渠和征伐匈奴的事蹟,讚揚秦昭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卓越能力,以此批評當權者的無能,導致今日四海戰亂的局面。作者多次引用典故,透過對比說明,表達了對亂世的不滿和對當權者為政荒亂的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