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打老虎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二十七章 恭喜你 你被坑了,士子風流,上山打老虎額,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質疑歸質疑,可是火燒眉毛,朝廷實在拿不出更可行的法子,於是乎,朝廷終於發債了。
發債是戶部負責的,具體發多少債,這倒是很符合大明朝廷的風格,有多少發多少,不設上限。
這和他們印銀票的思路如出一轍,一萬兩銀子也該往一張小紙片上去印,結果導致紙鈔氾濫,以至於到了現在,人家根本就拒收銀票。
結果誰曉得,戶部放出去的債竟是火了,一下子,竟是引來了搶購,幾天的功夫,就兜售掉了六百多萬紋銀的債券。
其實京師裡頭,有的是大富,比如崇禎年間的時候,一年的歲入只有那麼丁點,可是後來李自成進京,抄了大臣們的家,足足搜出紋銀七千萬,而國庫和內庫搜出的銀錢幾乎不足掛齒。
可見大明藏富於官‘民’,畸形到了什麼地步。
六百多萬兩紋銀一到手,朝廷的底氣頓時足了,便是內閣那邊也是心花怒放,六百萬兩紋銀啊,這筆銀子居然如此輕易就到手了,現在想想,從前為了幾十萬兩銀子的開支吵得不可開交,還真有些搞笑。
現在的問題就在,這些銀子怎麼用,甚至還有人提出,應當繼續放債,不但要在京師放,還要在天下各省去放。
當然,也有人提出質疑,放債固然是能得來真金白銀,可是以後還賬怎麼辦?現在手裡的六百萬紋銀,每年付的利息就需三十萬兩,三年下來,足足百萬,到時候還要奉還本金,朝廷這麼點歲入,足夠折騰嗎?
可是對有些人來說,大不了到時候再借就是,所謂卯吃寅糧,三年之後,放更多的債券出去,再還清三年前的債,手裡或許還有剩餘。
於是有人目光短淺,有人考慮長遠,又是吵作一團。
其實說那些大肆借債的大臣目光短淺,卻是冤枉了他們,他們早就想好了,他們是誰,他們是朝廷啊,朝廷借了你的銀子,你敢催帳?再者,你的這些債券,到時候真要還,大不了朝廷印幾張百萬兩的銀票出來還你,你不要?不要就辦了你。
這種思想的人大有人在,對他們看來,信用這東西是不用講的,現在國庫缺錢,自然能撈一筆是一筆。
只不過,梁藤拿出了債券的賬簿出來,所有人啞火了。
許多人瞪大眼睛,不可思議,甚至有人傻了眼。
福王、璐王、荊王、淮王、襄王,單單是宗室親王,就足足有二十九個,再有各種宗室旁支,竟是達到了百人之多,這些人多則數萬,少則數千,竟是人人都有份。
除此之外,還有黃錦,還有諸多國公,甚至還有一些朝廷大臣,一些地方上的豪族,亦是購買了不少。
這些人有一個特點,就是都不太好惹,而且呢,又拉不下臉皮來買賣,人家都在做買賣發財,他們是坐吃山空,而這個時候,兜售債券的人出現了,自然是說的天花亂墜,就彷彿是不買這個債券,你一輩子要抱憾終身一樣。
再加上人家都說了,朝廷有難,要度過難關,你總得意思意思,這些人家裡多有些浮財,閒著也就閒著,或多或少都會買一點,還有人揚言,這只是試水,若是當真如說的這般好,將來家裡的浮財,都要砸上去。
畢竟銀子放在缸裡,十年一百年都還是那些銀子,可既然朝廷放了債,卻是錢生錢,利滾利,至於朝廷欠債不還?這就不是他們所考慮的問題了,為何賣債券的宗室和豪族多,而商賈卻是少的可憐,原因很簡單,商賈怕朝廷不認賬,可是這些人要是帳收不回來,卻是要找人算賬的,誰當政就找誰,忽悠到大爺頭上,你們這不是自己作死?
滿朝文武們這一下傻眼了,許多人甚至感覺,自己被戶部尚書梁藤給坑了,不過現在,似乎錢已經借了,你就算原封不動還給人家,人家也是要利息的,國事艱難啊,誰拿得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