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蘋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83章 小城之約,大明風流,大蘋果,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數日後,張延齡一行百餘名騎從古裡城出發,出西側狹窄隘口離開海岸往北,直奔德里城方向而去。

往北行了百餘里的時間,海岸平原便被大量的丘陵小山地形所替代。前方隱約有兩道山脈自北向南而下,在不遠處形成交匯。宛如兩條大河從相聚千里之外交匯合流到一處。

這便是印度大陸東西方向的兩條山脈所形成的獨特地貌。西邊的哪一座自北向南綿延的叫西高止山脈,綿延三千多里。而東側的這座山脈叫東高止山脈,綿延一千六百餘里。

令人感到奇特的是,這兩座山脈分列次大陸東西兩側,相聚千里。但隨著由北往南的地勢而逐漸收束,最終在南部以低矮的餘脈和山丘的方式形成連線,匯聚在一處。

兩座山脈之間形成一處高原地帶,而山脈和海岸之間,便是平坦開闊的海岸平原。這片大陸雨水充沛,東西山脈形成走廊,將海岸平原和中間的高原地帶形成風格。雨露均霑,略有不同,但總體而言,土地肥沃平坦,可謂是天賜之地。

張延齡一行穿過兩座山脈交匯處的餘脈山巒,便進入了被稱之為德干高原的平緩高原地帶。說是高原,其實是相較於海岸平原而言。這高原平均海拔不過六百米而已。高原地勢也被兩座山脈所規範,形成北寬南窄的倒三角地形。

不過,德干高原的地勢平坦,一旦進入其中,便是一馬平川,行路極為便捷。雖然大部分地方尚未開發,還是荒草沃野之地。但是騎兵馳騁,倒像是在草原上一般輕鬆自在。

從高原南部進入,高原地勢越來越開闊。兩座山脈漸行漸遠,在兩側地平線上蔓延。張延齡一行往東北方向騎行,靠近的是東高止山脈。因為要去的德里城就在西高止山脈和德干高原的交接之處。

兩天後,在一望無際的視野之中,一座山邊小城出現在視野之中。那便是德里小城。

這座小城名叫德里,但可不是後世阿三共和國的首都那個德里,不過是名字相同罷了。地處高原和東高止山脈邊緣之地,扼守的其實只一條通向東高止山脈東側海岸平原的山中峽通道。這條峽谷叫德里峽谷,故而此城由此得名。

因為再往北六百餘里,德干高原中部的開闊高原上便是迦羅帝國的都城勝利城。事實上德里小城作為一系列拱衛勝利城的小城,起著防禦拱衛扼守峽谷山道的作用。

貫穿東高止山脈的這條峽谷通道,當然也是東部海岸平原運輸物資兵馬交通的要道。這樣的峽谷通道在東高止山脈還有七八條之多,每一處都有如德里這樣的關隘小城扼守。透過這些通道,迦羅帝國才能和東部海岸平原交通,將他們的統治輕鬆輻射到海岸邊。

時近黃昏,夕陽斜照在山坡下的那座小城。遠遠看去,德里小城似乎毫不起眼。但是在張延齡的千里鏡中,卻看到高大堅固的石頭城牆,高聳林立的哨塔箭塔和城樓。

更近一些之後,對德里城的地形便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張延齡對建築學雖然沒有什麼研究,但是他以一名軍事指揮官的角度來審視這座小城時,便很快明白它建造的地勢是經過精心選擇的。

背靠的山坡是不遠處山脈的兩座山峰之間的斜坡。斜坡通向兩山之間的穀道,進入山脈深處。山坡開鑿有平緩的坡道,而兩側則陡峭無比。也即是說,從山谷中出來的車馬人員只能從這條坡道出山。而這條山坡坡道直接通向的便是德里城的東城牆下。

出來的道路,完全被這座城池所阻斷。路是從城中穿過的。如果德里城的城門關閉,那麼便無路可走。兩側的陡峭斜坡亂石嶙峋,那是根本無法通行的。

這種格局,讓張延齡想起了中原的劍門關地勢。雖然遠遠不及,但是建造的思路和格局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距城十里,眾人停止前進。柳潭率領十餘名騎兵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從小兵做到諸侯

甜粥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