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4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害者,爹爹不疼,舅舅不愛,“沒有什麼如果,一切都已經發生了,你為我做的第三樁好事,就是沒有為了面子,為我做主娶一個妻子回家。”

言罷,沐春深深一鞠,“感謝父親不娶之恩。”

在這個時代,婚姻和國家有關,和政治有關,和父母有關,就是和成婚的兩人無關,沐英作為父親,他有權利這裡這麼做,只要娶回家,不管沐春承不承認,她都是沐春的妻子。

沐英無力的擺擺手,“你不用謝我,我其實考慮過這件事,我甚至想,等你生了個像你一樣的兒子,被他狠狠折磨,你就會體諒我的處境。”

沐春目光漸冷。

沐英一笑,“我就是被你氣吐血的時候想想而已,我整天忙於軍務,那有空和兒子鬥法,你將來娶了誰,如果顧忌我的幾分生恩,就帶著你的妻子去我的墳頭,燒柱香報個名字就行了。我還有三個兒子,將來有的是後人延續沐家的使命,這才是我真正在乎的。所以,我沒有搞這種互相折磨的宅鬥遊戲,沐家的悲劇婚姻……從我而起,從我……結束。”

言罷,沐英含笑而去。

沐家的祖墳在南京,沐英的墓地早就挖好了——沐春之母馮氏早逝,建了同穴不同室的夫妻合葬墓,現在只需開啟墓門,將沐英抬進去即可。

停靈三日後,長子沐春扶棺回京,次子沐晟留守雲南。

一路上,無論移民還是當地土人,“莫不奔號其門,泣語於路。”,萬人相送,文人以詩挽之。

扶棺途中,沿路開始流行一首歌謠,“孰為我父?孰為我母?無母奚居,無父奚附,天夢夢乎?莫恤我窮乎!”

意思是我好可憐啊,死了娘啊又死了爹,將來該怎麼辦啊。

傳說是長子沐春悲痛時所作,因言辭簡單,朗朗上口,這首歌謠迅速在民間傳唱開來,以紀念沐英,雲南百姓將其視為父。

其實是沐春的幕僚代做,利用父親之死來收雲南民心的。

一路土官,流官,還要當地百姓拜祭,送葬隊伍走的很慢,這是絕好的傳播機會,沐春以前是“行走的吳中豔曲”,他曉得歌謠的生命力,雲南這塊地方識字的人太少,口口相傳是主流,沒有比歌謠更能洗腦的了。

後來有人問沐春這首歌謠是否出自他手,沐春不答,只是對著父親的棺材哭泣,沿路百姓看了,莫不跟著流淚,齊唱輓歌。

沐英之死的訊息早就傳到京城,洪武帝有二十幾個兒子,沒有誰能比得上這個義子,無論情感還是利益,都是一大損失,洪武帝悲痛不已,聽到沐英已死,他比得知親兒子魯王之死更加痛苦。

洪武帝輟朝一日——魯王死了都沒耽誤他上朝。還親自寫了祭文,派禮部官員代為祭奠。

送葬隊伍走到半路,洪武帝又下旨,追封沐英為異姓王——黔寧王,諡號為“昭靖”,按照王禮的規格下葬。

須知親兒子魯王死了,洪武帝給的諡號為“荒”,荒唐的荒。

一個“昭靖”一個“荒”,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沐英封王之後,沐春又寫了一首歌謠:“於畎於畝,是耕是籽。唯黍唯稌,以餴以饎。我有父母,先王之子。”

意思是說又有屋來又有田,又是耕來又是栽,各種糧食收成好,每天都能吃得飽,因為我有了父母啊,他就是先王之子小春春!

黔寧王沐英是長子沐春一路扶棺送葬,雲南百姓都看在眼裡,這個先王之子當然就是沐春了。

這首歌謠正好和上一首“孰為我父?孰為我母?”對應起來了,痛失父母,沒有吃穿,後來有了父母,有田地有糧食,這個父母就是先王之子,雲南百姓找到了新的主心骨。

這兩首歌謠首先在移民裡流傳,隨後迅速在民間傳唱開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偏執上將的金絲雀

良北桑

東隅雖逝

伊伈

君非良人

小小白

重生後庶女黑化了

阿鯨

殃君

傅安良

[綜英美]你在乎過攻略目標的感受嗎

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