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2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南人官場、錢場兩得益,當然全力支援這兩項改革,建文帝聽到的皆是歡呼聲和叫好聲,大多數人保持沉默,或者呼聲被官員壓下去。
但是不管怎麼說,建文二年年末和次年年初,建文帝都在新生兒的誕生、改革的歡呼聲、還有北伐軍接連取得大捷的喜報中度過,一切都來的太順了,他越發相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
北伐軍元帥盛庸再次主動出擊,取得了東昌大捷,燕軍大敗,燕王差一點點就被活捉了,幸虧手下大將張玉勇猛,衝進敵陣,把燕王救出來,自己卻戰死。
捷報傳來,建文帝大喜,特將捷報祭告太廟,說給祖先們知道。
可是太廟的祭品都還新鮮時,燕王朱棣再次召開誓師大會,效仿當年曹操斷髮,當場脫下袍服焚燒,立下誓言,燕軍士氣大勝,迅速反擊,和盛庸二十萬南軍開戰,雙方各有勝負。
這一次燕王朱棣比盛庸更無恥更不要臉手段更騷了,每一次進攻,燕王朱棣都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面,且身邊都跟著一群士兵敲鑼打鼓吹著號角,大呼“燕王在此!”,以及建文帝那句著名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每一次撤退,燕王也是要士兵們先走,他留下來斷後,照例是鑼鼓喧天,高呼“我爹是高祖皇帝”,以及那句“勿使朕有殺叔之名”。
燕王已經把這句話當成了免死金牌,他明明曉得是要他死,不要活捉的意思,卻故意曲解,要南軍們以為建文帝的旨意是不要殺他,殺他就是抗旨不尊,就要殺頭。
不僅如此,燕王每一次衝鋒陷陣,或者斷後壓陣,保護燕軍撤退,都會大張旗鼓播放這種鬼畜般的bgm(背景音樂),並進行洗腦迴圈,讓所有南軍都知道他在這裡:我在這裡,你們不敢打我,只有我打你,你們不能還手,還手就是抗旨,要殺頭的。
為了打仗,燕王徹底不要這張老臉了,就像九七版《天龍八部》裡黃日華飾演的丐幫幫主喬峰,每一次出場就像扛著一個音箱,播放著喬峰專屬bgm,在他的bgm裡,沒有人能夠打敗他。
燕王也是一樣的,和盛庸軍隊幾次交鋒,他一出場,號角先行,伴隨“我爹是高祖皇帝”、“燕王在此”以及“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就像後現代養生搖滾加饒舌說唱,無論燕王如何在南軍陣營反覆衝殺,都沒有南軍敢當場還手!
最誇張的一次,是燕王帶著他的bgm隊伍去前方偵查敵情——是的,燕王自從發現這塊護身符挺管用之後,乾脆一人包攬了所有危險的活計,從偵查到衝鋒,到斷後,都是他親力親為。
結果燕王在偵查中太累,睡著了,醒來的時候,他和十幾個專門演奏bgm的儀仗兵被盛庸十幾萬南軍給包圍了。
燕王不愧為是高祖皇帝的兒子,不慌不忙大手一揮,bgm響起來,居然就這樣大搖大擺的穿過十幾萬南軍的包圍圈!
無人敢動燕王,別說暗箭了,就連屁都不敢放,就怕揹負“抗旨”殺頭的罪名。
建文帝自扇耳光:我咋就管不住這張嘴呢?
可見說人話是多麼重要。普通人很難理解官方語言。五百年後某黨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還有某國總統大選,擁有地方支援中央獨特髮型的總統候選人提出“讓某國再次偉大”的競選口號,都是靠著言簡意賅的人話贏得支援。
盛庸快要當氣得吐血。作為主帥,他當然也知道“勿使朕有殺叔之名”的真實意思,可是這個隱藏意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著眾人的面,盛庸也不敢公開命令朝著燕王放箭啊!
燕王安然無恙回去之後,越發有恃無恐,兩軍交戰,燕王所到之地,南軍偃旗息鼓,不敢動他,知道他離開,才敢端起刀槍和其他燕軍拼殺。
盛庸去年使出在濟南城懸掛“高祖皇帝神牌”的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