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才能的考科舉,走出來長見識,主動接觸中原文明,但是現在他們連科舉的考試題目都看不懂,太過深奧,有時候考的有些偏,和中原的秀才舉人差距太大了,微臣建議將雲貴兩地的縣試和鄉試試題交給當地學政按照實際情況自行出題,先考出舉人來,擇優秀者入國子監學習,再和全國舉子們備考會試。”
“另外,雲南各地官員可以降低當官的門檻,舉人甚至秀才出身,只要有能力,願意當地方父母官,就可以給他們機會。現在大明為了穩定,冊封了不少世襲的土官,要他們自行治理,不用交稅,只需服兵役和納貢即可。這樣有利有弊,利在大明可以迅速將雲南納入版圖,開闊疆土,弊端是土官們總是造反,造反不行就投降,投降之後又反,就像牛皮癬似的難以根治。我爹就是在六擒麓川首領思倫發的時候遭遇暗算去世的。”
“百年,或者幾百年後,土官終究被朝廷的流官所取代,這些流官們為了政績,為了升遷,必定賣力為當地某福祉,慢慢的,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當他們意識到在流官的治理下會帶來更多利益的時候,就會願意接受流官,反抗土官。”
“改土歸流,終究要在老百姓的支援下完成,如果從朝廷直接施壓,簡單粗暴強行奪了土官,改為流官治理,恐怕當地百姓會拿著武器和土官們一起造反了……”
沐春侃侃而談,企圖說服洪武帝同意雲南當地單獨搞自己的科舉,按照雲南實際情況選拔秀才和舉人,洪武帝沒有打斷,由得他去說,恍惚中,乾兒子沐英的臉取代了沐春,彷彿說這些話的是沐英。
他們父子兩個長的並不相似,沐英濃眉虎目,沐春則眉清目秀,頗為有些文官的風采。
但是他們在軍事才華和政見上則驚人的相似,上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見到沐英,是沐英向他提出百萬移民計劃,也是這樣侃侃而談,有理有據。
這就是長期鎮守雲南的好處了,父子兩個對雲南的瞭解就像瞭解自己的身體一樣,曉得問題的根源在那裡。
如今離沐英的百萬移民計劃過去了六年,沐春安頓了二百五十萬移民,一下子改變了雲南的人口結構,雲南雖還時不時有動亂,但是和以前相比,安定了許多。
關鍵是,新移民三年後都是會像朝廷交稅的啊,朝廷的投入可以見到回頭錢,沐英的建議是對的。
按照新移民的發展速度,百年之後,中原人就從客人,變成了主體民族,永遠都不會造反了。
如果說沐英的移民計劃是百年大計,那麼沐春的計劃就是千年計劃,從骨子改變土官們延續了幾千年的原始治理模式,改為朝廷派出的流官們管理當地。
這對父子的目光之高遠、計策之精妙,著實令洪武帝羨慕不已:為什麼不是我生的呢?為什麼最好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就連沐春這種少年時素有“混世魔王”之稱的紈絝子弟,到了近三十而立的年齡,也真的能夠立住了。
“皇上,微臣這六年來已經基本解決了雲南二百五十萬移民吃飯和住房問題,沐家將世代鎮守雲南,可是單靠一個沐家那裡夠?雲南需要的一大批基層流官,何況,如果一直由沐家鎮住西南,世襲罔替,那麼沐家就會變成雲南最大的土官了,這不是皇上想要的結果。”
“所以,接來下是解決雲南教育匱乏,人才稀缺,文化融化的問題,希望皇上特許雲南按照當地情況搞自己的科舉考試,再鼓勵當地貴族、土官的後代來京城學習,鼓勵他們去學習考試,憑真本事回雲南當流官,將來土官和流官有了矛盾,他們可以當中間人,兩處說和,用土官來對付土官,避免發生流血衝突。”
沐春每一招都是大殺招,明顯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看來他在這一百天喪假裡給父親辦喪事的時候,一直沒有停止考慮如何治理雲南的問題。
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