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7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切似乎很順利。

然而,四月,宮中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遭遇火災,剛剛建成的宮殿毀於一旦!

霎時,群臣上書,說這是天災示警,紛紛要求回南京。初春北京寒冷乾燥,風沙大,這些習慣南京江南氣候的官員適應不了北方,病倒一大片,紛紛得了思鄉病。

太子也病了,也支援回遷南京。

但是皇太孫認為北京就是大明都城,宮殿焚燬,重建便是,北京本來就是天乾物燥容易著火的天氣,遭遇火災並不罕見,並不是什麼天災示警。

這是這對父子第一次出現意見分歧。

永樂帝是一代雄主,燒三個宮殿根本撼動不了他的決定,且有皇太孫支援,遂堅持北京為都城。

永樂二十年,永樂帝親征阿魯臺,太子監國。

在太子監國期間,治國有道,群臣交口讚美,還破獲了三弟趙王朱高燧謀反案,永樂帝回京途中看到太子從趙王府搜到的繼位詔書,大呼“豈應有此!”。

已是階下囚的趙王不肯承認,說太子故意栽贓陷害他,然,證據確鑿,除了物證,還有人證,百口莫辯。

太子再次跪地乞求永樂帝原諒三弟,說“高燧必不與謀,此下所為耳”,和當年為漢王求情的理由一樣,說不是弟弟的錯,都是下面的人拐帶壞的。

畢竟是親生的,且趙王妃還是黔國公沐晟的女兒,永樂帝只處理了從犯,血洗官場,數千人人頭落地。

永樂帝放了趙王,命其閉門讀書,改過自新。

至此,漢王和趙王都徹底退出儲位之爭,加上太子多年監國,群臣已經臣服,太子儲君地位穩如泰山。

沒有競爭者了,東宮前所未有的得到了安寧。太子妃張氏卻越來越沉默,她對皇太孫說道:“以後……立場一定要和太子保持一致,他是你父親。”

朱瞻基想到三皇叔趙王的下場,心下一涼,“是,兒子記住了,不會和父親唱反調。”

不知不覺中,太子雖未登基,但已經提前控制了大明帝國。

永樂二十二年,永樂帝再次親征阿魯臺,途中病重,只得踏上歸途。

七月十八日,大軍行至榆木川,夜空出現如碗大的流星,紅色,絢爛奪目,之後,風雨大作,如瓦片大的冰雹砸下來,馬匹折頸而死,沒有頭盔的戰士甚至被砸破腦袋。

永樂帝傳內閣大學士楊榮和金幼孜,“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

兩位大學士按照永樂帝的意思起草了傳位詔書。

彌留之時,桌上的船鐘到了整點,開始自行開船,甲板彈出兩個相依的小人,乘風破浪。

永樂帝只覺得身體越來越輕,船越來越大,船上的人活了起來,日思夜想的那個人立在船頭,恍若年輕時的模樣,朝著他微笑揮手。

“妙儀,你來接我了!”恍惚中,永樂帝登船,牽著那人的手,再也不分開了。

第287章 洪熙

永樂帝戎馬一生,青少年時作為藩王守護燕地,保家衛國;中年時起兵靖難,奪得皇位;之後對內勵精圖治,對外以戰為防守,在位二十一年,就有六次親征,最終,他死在征途,而非病床上,算是死得其所。

榆木川遠在蒙古,得知永樂帝死訊,太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迎接皇帝的龍輿為名,把皇太孫朱瞻基打發出去,還把一枚小印給了長子:

“此乃大行皇帝初授我者,今吾以授汝,但有事報來,即用此識。”

已經去世的皇帝叫大行皇帝,因為此時禮部還未給永樂帝選諡號,是在去世和確定諡號期間的臨時尊稱。

這是太子監國用的印章。

朱瞻基接過印章,太子又道:“北上兇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偏執上將的金絲雀

良北桑

東隅雖逝

伊伈

君非良人

小小白

重生後庶女黑化了

阿鯨

殃君

傅安良

[綜英美]你在乎過攻略目標的感受嗎

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