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2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永樂帝站起來,將烏紗帽戴在胡善圍頭上,“朕當年與你約定,遷都之日,就是胡尚宮離開之時。朕一言九鼎,說話算數,不會因莫須有的謠言而讓胡尚宮蒙冤受屈。如果胡尚宮就這樣走了,豈不是坐實了那些不堪的謠言?”
胡善圍並不在乎謠言,說道:“微臣感謝皇上信任,只是如今朝廷宮廷皆動盪不安,微臣若還留在宮中,皇上和張貴妃要承受不少壓力。何況如今張貴妃已能夠獨當一面,宮廷其他女官也能夠撐起尚宮之職,還有北京都城即將建成,這幾年即可遷都,是時候給新人騰出位置,讓她們提前歷練了。”
永樂帝不同意,“胡尚宮是朕下旨請來的,靖難之役、朕登基為帝,胡尚宮的功勞朕一直記在心裡,朕當年也答應仁孝皇后善待胡尚宮。”
“如今胡尚宮受小人牽連,朕豈能讓胡尚宮蒙冤受屈?留在宮廷,就表示朕是相信胡尚宮的,謠言不攻自破,漸漸消失。倘若胡尚宮若就這樣退了,外頭的小人會以為胡尚宮失去聖心,恐怕一堆人要踩你,朕是從藩王過來的,見慣了捧高踩低,朕不想見胡尚宮受委屈。”
胡善圍心想,我們全家回昆明隱居,想踩我的人門都不著,即便有人找上門,誰踩誰還不一定,遂一拜,“微臣年事已高,請乞骸骨,回鄉養老。”
永樂帝念及以往情面,倘若就這樣讓胡尚宮走了,那些靖難的功臣們豈不寒心?故不肯答應,可是胡尚宮執意要走,永樂帝強留恐怕不妥,想了想,找到一個折中的法子,說道:“朕下旨請胡尚宮重新出山,即便要退,也要胡尚宮退的體面,有始有終,不可能因莫須有的謠言而讓胡尚宮乞骸骨歸鄉。”
“當初朕與你遷都就走的約定,依然有效。如今北京的大明皇宮已見雛形,皇宮搬遷不能一蹴而就,新皇宮急需召一部分新宮人當差事,就請胡尚宮去北京皇宮主持大局,訓練宮人,待大明正式遷都,朕必定重謝,為胡尚宮設宴擺酒,送胡尚宮乞骸骨歸鄉。”
胡善圍並不在乎這些虛名,她一刻都不想這裡待著了,因為她心不靜,只要抬頭看見鋪著明黃琉璃瓦的屋頂,恍惚能見一個熟悉的身影上房揭瓦,她已無法像以前那樣專注的當差。
去北京皇宮,能夠避風頭,遠離京城紛紛擾擾,胡尚宮將來有個完美轉身。永樂帝還算厚道,他歷經滄桑,深知人們的記憶是有限的,幾年之後,更多的事情沖刷記憶,有幾人記得現在風波?
胡善圍見永樂帝執意如此,君恩難辭,事到如今……胡善圍又一拜,說道:“去北京皇城當差,微臣只有一個條件。”
永樂帝抬了抬手:“胡尚宮請講。”
胡善圍眼角餘光看著窗外的宮殿的琉璃瓦,說道:“聽聞不少朝臣進言,要將罪臣紀綱挫骨揚灰。紀綱謀反,證據確鑿,微臣無話可說,可是紀綱曾幾次救微臣性命,微臣……欠他的,微臣不忍見紀綱被人挫骨揚灰,求皇上網開一面,紀綱已死,讓他的骨灰入土。”
永樂帝大怒,“若不是紀綱謀反,朕的孫子如何會死?胡尚宮你又如何會陷入謠言,名節受損,被人詆譭?這個時候,胡尚宮不和他劃清界限,反而為他求情?胡尚宮莫要痴迷不悟,包庇此逆賊!”
胡善圍一言不發,再次摘下烏紗帽,已是下定決心,不留退路了。
連骨灰都保不住,當這些年的尚宮有何用?
誰都可以對紀綱落井下石,唯有我不能。
有些事情是不能妥協的。
對於永樂帝而言,有些事情是需要妥協的。
永樂帝最終答應了胡善圍。
看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胡善圍,永樂帝突然明白為何前面兩代帝王都會對這個尚宮有著絕對的信任了,並不只是她辦事的能力,宮廷女官都有本事,而是她無論經歷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