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8節,胡善圍,暮蘭舟,層繁體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美謝幕,順利移交權力。

還有什麼比為父報仇更加完美呢?

沐英是死在平定麓川思倫發時的受降儀式上的,當時思倫發向沐英遞送投降書,豈料手下刀幹孟設了埋伏,蠱惑心腹當人體炸彈,自爆的瞬間,沐英以身為盾,抱著兒子沐春跳河,腰椎都炸斷了,下半身癱瘓,此日去世。

沐英臨終前叮囑沐春不要為他報仇,留著刀幹孟的命,讓思倫發的兒子思行發為父親報仇,製造內訌,以消耗麓川實力,等雙方互毆打得差不多了再說。

沐英當沐春的爹很渣,但是當封疆大吏很優秀。

如今六年過去,麓川果然如沐英所料的那樣,長達六年的內訌,使得麓川從實力最強的雲南土司一落千丈,再無力反叛了。

沐春於是向思行發伸出橄欖枝,表示他願意出兵,幫助思行發徹底剷除刀幹孟勢力,為彼此的父親報仇。

思行發當然同意了,兩人聯手,出兵征討刀幹孟,順利生擒了殺父仇人,並當場斬在陣前祭旗。

可是這一戰,原本“得疾已三四寒暑,嘗竭誠殫思,氣血愈耗”的沐春舊病復發,在行軍回來途中就嚥氣了。

驚聞噩耗,雲南遍地皆縞素,還唱著悲傷的歌謠,來紀念沐春:

“孰為我父?孰為我母?無母奚居,無父奚附,天夢夢乎?莫恤我窮乎!

於畎於畝,是耕是籽。唯黍唯稌,以餴以饎。我有父母,先王之子。”

這首歌謠就是沐春在他爹沐英死後編出來的,如今雲南百姓只要能夠說話的都會唱了。

沐春無子,而且在臨死前的遺言是他魂牽雲南這片土地,死後不要回到南京觀音山沐氏家族墓地安葬,而是火化燒成灰,灑在他一手督建的兩個標誌性大工程:溝通大江,連線雲南南北的雲津橋和灌溉千頃田地的湯池渠裡頭。

其實沐春就是不想回觀音山,和鬥了一輩子的父親永遠當鄰居——哪怕是假的衣冠冢他都覺得膈應!

沐春當了父親,越是對阿雷好,就越覺得父親太冷血過分,他的小阿雷,哪怕是被蚊子咬了個小包,他都心疼的不得了,擔心奶孃不盡心,只要他在家,他每晚都親自舉著滅蚊燈,滿屋子照蚊子。

沐晟也曉得大哥和父親之間是死結,簡直是上輩子的仇人,只得遵守大哥的“遺願”,從灶裡掏了點草木灰,一分為二,分別從雲津橋撒在滔滔江水裡,以及湯池渠的水渠裡。

拋灑骨灰那日,十幾萬雲南百姓前來送行,哭聲震天,大聲唱那首“孰為我父?孰為我母”的歌謠。

沐春在雲南真是下了狠功夫的,移民屯兵開墾荒地自不必說,修路修橋搞水利工程對以農耕為主的經濟實在影響太深遠了。

雲南被稱為蠻夷之地,在雲津橋修建之前,偌大一片土地居然連個堅固的石頭橋都沒有!

之前溝通南北的是元朝修建的大德橋,木頭做的,損毀嚴重,連一千多斤的火炮車都承受不了,搖搖欲墜。沐春下令修橋,幾萬軍人和百姓日以繼夜,“鑿巨石,殺川流,度丈尺”,修建了一座八孔橋,開了雲南境內石樑橋之先河。

因其溝通昆明南北,是必經之地,所以沐春親自命名“雲津橋”,此橋“屹如金堤,亙如垂虹,行者如履平地焉。”

“雲津橋”之後,因交通便利,兩岸成了商業重地,一下子變成了中央cbd,是昆明八大景觀之一,有詩歌記載兩岸的盛景:

“雲津橋上望,燈火萬千家。問夜人沽酒,尋店客系槎。城遙更漏盡,月圓市聲譁。破曉闌遊興,疏鍾傳太華。”

這種商業盛世,簡直媲美京城秦淮河兩岸,昆明百姓的物質和精神,還有幸福感都得到了提升。

如果說雲津橋使得沐春在市井之中名聲鵲起,那麼湯池渠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偏執上將的金絲雀

良北桑

東隅雖逝

伊伈

君非良人

小小白

重生後庶女黑化了

阿鯨

殃君

傅安良

[綜英美]你在乎過攻略目標的感受嗎

九月四日